对于艺术,不少人直觉想到的是绘画、音乐等领;
同时,许多父母更有意识地带着小小孩奔走于不同的才艺班课程之间,期望能借此挖掘出天分、甚至培养出相关才艺,无论是为了当前发展或未来升学。
然而,真正的艺术,来自于当下的生活。
从生活奠基.连结美感经验
生活中任何元素,都可以是孩子体验艺术的初始。
进一步来看,不一定非得是画笔、乐器等工具及相关领域的学习,而是感受生活中每一个重要时刻,先从食、衣、住、行等情境来体会。
举例来说,孩子晚餐所享用的美味汤面,其面条取自于面粉,而面粉是由小麦研磨而成。
父母不妨可让孩子直接「玩」面粉、未煮熟面条,透过食物、食材传达到孩子指尖的触感,体会与想像其特性(如米白色、粉状、条状等),进而再借由图卡、绘本或影像来认识小麦等谷物(外观、生长环境等资讯)。
玩出感受力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早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因此,她建议,不妨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在就近的周遭环境里直接、彻底且持续地「把玩」各项小物,如餐桌上的食材、公园里的泥土、浴室内的冷水等等,亲身去体验。
经过一段时间,当这些实际感觉累积到一定程度(建立基础),而孩子的认知发展也比之前成熟许多(懂得思考、提问),再加上父母或专业老师的适当引导,就能逐渐将实际感觉与美感经验连结起来,进而有助于养成生活美学的敏锐度与感受力。
这就犹如「点→线→面」的发展历程。若家长能让孩子从小深度扎根,累积足够的底子;
长大之后,由于他对生活文化的了解够深,因而能以此为根基,灵活运用,产生强大且创新的爆发力,甚至创造出独特的成品(不只是绘画、音乐,也可能是工作上的企划案、文案等等)。
家长应先厘清 3 大观念
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帮助孩子奠定文化涵养,进而培养艺术美感的认知;但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厘清几个观念。(以下以绘画为例)
1. 不要怕弄脏
虽然大多数的家长,都很愿意让孩子学习艺术类课程,但往往出现两种极端的状况:
在家不能乱碰颜料、拿色笔乱画,要就好好画在纸上,认为沾在纸张以外的地方(手、脚、地板等)很脏,要马上擦掉;
到了才艺班,又希望能尽量玩,最好玩得全身都是颜料。
事实上,脏与不脏的界定,往往源自于大人的标准,「只是不想弄乱现有的生活节奏」。
家长不妨转换角度思考,当孩子愿意主动接触,代表对这些东西有兴趣;
只要在安全范围内,都不应限制行动,因为这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且课堂与家中的生活经验一致,比较能给予孩子艺术认知方面的正向连结,留下好的印象。
2. 画得少 ≠ 不喜欢艺术
另一种常见的迷思为「不喜欢使用多彩颜料来画画、不常画、画得图案少或没涂满画纸,是不是对艺术没兴趣?」「任何表现方式,都属于艺术风格的一种」,父母别只用单一角度观看孩子行为,「更不要去和其他孩子比较谁画得多、画得好,也不要直接帮他画」;学会欣赏孩子当下所画出的样貌,并主动和他讨论,更能进一步启发创造力。
3. 时间长短与能力无关
很多家长一开始兴致勃勃地添购颜料、色笔等器具,希望能让孩子把玩,但往往不是碰一下就被丢到一旁、就是盯住物品却不愿触碰,难免让父母有点傻眼,怀疑孩子没有天分。
事实上,接触物品的时间长短,与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等能力完全无关。
孩子本来就会被任何元素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或对陌生的事物产生警戒心;此时的父母,只需要「等待」和「观察」,让孩子慢慢且主动地熟悉、碰触就好。
认识孩子的涂鸦时期
涂鸦,可能是文字或图画,工具、位置不限,具个别差异性。
涂鸦的方式,确实相当适合作为孩子接触、开启、累积美感经验的第一步。
另补充,由于1岁内的宝宝,正处于大、小动作的学习阶段(抬头、翻身、坐、爬、站等),手眼协调的能力不够稳定、成熟,其实还不太能自主地涂鸦,应先将重点放在视觉欣赏与刺激上。
知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便将孩子1~3岁阶段绘画创作特征,定为「涂鸦期」,属于自我表现的时期,简述如下。
满 1 岁~ 2 岁:随意的涂鸦
满1岁以上的孩子,喜欢色彩缤纷的图案,其四肢肌肉发展更加发达,可做出基本的大、小动作;但由于认知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此时属于「随意的涂鸦」,即用整个手掌握笔、用摇动手臂带动笔来涂鸦,随兴地、眼睛不一定会看着涂鸦之处,无法稳定控制动作;此时的孩子只觉得「这件事很有趣」。
2 ~ 3 岁:控制的涂鸦
此时的孩子大、小动作熟练度较高,更具有较精准、稳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因此能有意识地、控制且重复同样的动作涂鸦,最明显的特征为画出反复的纵横线,但有时候仍然会加入随意的涂鸦内容。
满 3 岁之后
满3岁的孩子,除了手眼协调能力更成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而这些都是从婴儿时期一点一滴累积的;因此,此时期的涂鸦是孩子思考后的成果,甚至具有深度与厚度的故事性意义。
不过,仍不一定能画出明显、具体的样貌。
深植于人格特质.别只当做才艺或工作
很多人,往往将艺术类能力视为「才艺」,而父母培养孩子学才艺的目的,大概不脱离兴趣、升学、工作出路等。
这些想法并非不好,但若学习绘画、音乐等只因为如此,未免太可惜。
父母应向下扎根,引导孩子在学龄前多累积生活养分,进而内化于自身,这对于之后的学习力、鉴赏力、思考模式等能力,甚至人格与气质等,都能带来深层的影响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