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来,昨天安排好了今天的工作,但忽然间不想干了,于是放纵自己,一整天在单位什么正经事也不做,只是晃着。下班了,没人指责自己,但自己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黑洞,真是可怕。”
“我是个胖子,知道减肥的最有效方法是少吃多动。大多数情况下,我还能控制住自己,但情绪一低落就会敞开肚皮大吃一顿。于是减肥计划中止了,自己心里也充满挫败感。”
“我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拼命工作,平时都挂在网上,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一遍遍地刷屏,哪怕眼睛发疼两腿发麻都不停下来。”
“我加入一社群,计划天天四点早起读,可读了三天,就坚持不了了。”
“我计划每天写一篇文章,日更了一星期,才思枯竭,于是停笔。”
“我计划晨跑,可跑了几天,就跑不动了。”
积习为何难改?积习决定命运?积习需要消灭?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第一章就写: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坏习惯一定是让我们受益了,所以才会江山易改,恶习难移。
所有积习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没有自控力,让坏习惯成了他们的主人。
要认识恶习有两个好处:它一定曾让你获益;立即满足愿望。
比如:公司的文秘小刘有一个坏习惯:什么文件她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拼命做。譬如,公司周一开了次会议,老总让小刘最迟周四交上整理好的会议记录。无论周一、周二时间多么宽裕,小刘都会先完成这份记录。她是一天10次、20次地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但每写几个字就会停下来,一个字都写不下去。直到周三的下午,她才会对着键盘一通狂敲,如果下午还没完成——这对小刘是家常便饭,她就会拖到晚上,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深夜一两点才下班。周四,她一定会一早就来到单位,红着眼睛、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会议记录交给老总。
小刘下了无数次决心,发誓要改变自己这一作风,但一年年下去,没有任何效果。
这样的场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是懒癌加恶习的结果。
2.十年前,我进入体制,不是你们认为的喝茶看报纸就晃完一天了。我的工作是在化验室里搞化验的,工作繁忙,任务重,经常腰酸背痛,就放下读书写作这件事。
我感觉每天过得行尸走肉,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方向感,觉得活着是挺没意思的事,常常莫名的焦虑,很想大喊大叫发泄一通,还常常失眠,头发大把大把的掉,身体变得臃肿。
直到去年六月,我看了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情人无泪》《荷包里的单人床》……
原来我还有眼泪,还会为书中的男女主的爱情感动,后来,我想,为什么我不能也写一本书呢?
大概七八月份,我写了几篇投公众号,结果石沉大海。懒癌犯了,又开始天天麻木生活。
好的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以下这个循环: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
如果这个循环只有一次,那么一个习惯不可能形成。习惯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一次次产生强化,让当事人产生了一个自动思维“如果我重复这个行为,可以再得到奖励。”
咪蒙在《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中写:每次她写完一篇文章,阅读量数十万时,她会大吃一顿最爱的小龙虾,如果她癌懒犯了,一天蹦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她会罚自己一两个星期只睡三四个小时,不准碰小龙虾。
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养做这件事情的习惯;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惩罚,他就会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
做了改变恶习的决定,却迟迟不去执行,或者执行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而恶习仍在继续,其根源是没有找到使命感和自豪感。只有强大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才是促使我们改变的发动机。
在简书写了大概五六篇文章时,能进入首页热门,我奖励自己一双鞋子,虽然阅读量不高,但也坚持也了20多万字。
3.当我写不下去时,怎么办?
在简书上认识了和我一样喜欢写字的菜鸟,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当然,我觉得那些写作大神彭小六,刘淼,饱醉豚,剑圣喵大圣……是不会和菜鸟交集的,层次不同。
我们是这样提高自控力:
1.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每天坚持写500字的摘抄。譬如,下载印象笔记,看公众号上自己喜欢的字句,立即复制粘贴,有空时写下来。这是在没时间看书的情况下,采取的下策。
2.每两星期必须读一本鸡汤。虽然读多了有毒,但没有鸡汤中那些激情满满的字句,我觉得像大力水手没了波菜—蔫了。
3.每个月写4篇书评,必须加入自己的想法,即使没灵感,也要挤出来。
4.每个月读一本经典。比如《包法利夫人》《麦田的守望者》《追风筝的人》……
这是我写的第78篇文章,20万字,可能有人觉得逊,阅读量不高,点赞量不高,但我想说,心灵的事,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