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我刚看完的一本心理学书籍《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编写的一本心理学通俗读本。
作者:马丁.赛利格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同时他也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积极心理学从他起步。马丁有一次TED演讲,这个演讲的主题是,通过长达70年的跟踪研究,幸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非常好的人际关系。
马丁的著作很多,翻译为中文的有四本,分别是《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真实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积极心理学:传统的心理学,从“治病救人”开始,针对心理抑郁的人群,研究心理和生理上的手段,使之减缓心理疾病对人对伤害; 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研究的是无心理疾病的人群如何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
你到底是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
那就要看看你的解释风格了。悲观的人更倾向于将一件事情不幸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而这件事情的影响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甚至带来更大的消极后果。相反,乐观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他们总是将这些艰难作为暂时的考验。
治愈悲观的方法:习得性乐观。
可以被训练的习得性无助,3个兔子的试验(A组兔子接收噪音的,但只要推开小门可以逃走;B组接收噪音,但是无法逃走;C组不接收噪音,也可以逃走,试验一段时间后,把三组兔子放在可以逃走的笼子里,只有B组的兔子不会逃走),除了奖励和惩罚,无助也会影响到人的行为
解释的维度:永久性、人格化和普遍性
永久性:如犯错以后,悲观的人会觉得这个错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人格化:如犯错以后,悲观的人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己的人有问题。
普遍性:如犯错以后,悲观的人会觉得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不是什么都干不好,我不适合这个行业之类的。
比如,这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只考了60分,悲观的人会认为我一辈子都要受这个60分影响(永久性),而且我是不是就不适合学习(人格化),我连学习考试都考不好,我还能干成功其他什么事情呢(普遍性)?
接下来,作者就引出了关键,就是心理学中认知疗法:大家应该知道,让你难过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认知。
那怎么运用认知疗法?
主要有一下5个步骤:
一是学会去感知脑中的悲观思维。就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思维是悲观的。
二是尝试与这一思维作斗争。告诉自己这些想法是不对的,试着改变。
三是尝试不同的解释--重新归因改变思维模式。重新找原因。
四是分散注意力。
五是不断去否定、质疑你曾经的消极思维。
那么乐观都有哪些好处呢?
乐观到底有什么用?乐观的孩子成绩更好,一般孩子在7岁就有自己的解释风格,孩子受妈妈的解释风格影响最大。孩子被批评时的风格影响大,如批评人不要一竿子打到一片,说你怎么总是这样?而应该就事论事,单就某一件事,暂时型的批评。
如孩子打翻了饭碗,批评时,可以说你这次应该小心点,慢慢的。而不能说,你怎么总是这样莽里莽撞的,干这点小事都干不好。
乐观让人的身体更健康,免疫系统更好。悲观的人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那么怎样练习成为乐观的人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ABC,A就是发生的事情,B是产生的想法,C是引发的后果。尝试自己记下自己的ABC,记下5件不好的事情,然后看看自己的解释风格。
例子:
不好的事情:今天和男朋友逛街,他一直看手机、打电话。
想法:他都不喜欢我,对我没耐心,为什么就不能帮我选选衣服。
后果:我很生气,我不想理他了,原本说一起去吃饭,也取消了。
试着改变悲观B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治标不治本的就是转移注意力。另一种就是反驳。
也就是ABCDE(D是反驳,E是激发)
反驳的方法:证据(不断举证刚才想法是错误的)、其他可能性(比如多找找其他原因)、暗示、用处(想法真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后果)
如上面的例子
反驳:男生不都这样吗,上次闺蜜还吐槽她男朋友也是这样的,平时他对我也挺好的,就因为这件小事,破坏两人感情也不好。
激发:也许他这样,我还是不高兴,也许他根本就不喜欢逛街,或许下次应该找个我们都喜欢做的事情。
心晴语: 同样是秋天的落叶,有人看到了悲凉,有人看到了收获。 让我们快乐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