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应师之导而后阅润之先生之《论持久战》而后有感。此文乃毛泽东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之讲演。为文为感应映时而作,知先后,知缘由而后论。此文所做之时正值“七七事变”一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此时国内于战势之走向各有所执,其中亡国论与速胜论最为之胜。然毛泽东以《论持久战》,舒内外之形势,表心中之所向。
文章开篇先提出了当时国内的两种抗日的态度并对此一一评述。其原文说道“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其中说到他们的方法是主观和片面的,的确,在评论和处理事务的时候应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看,这样才更容易得到趋近于真确的答案。于是他分别讲述了两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前者认为国亡是由于只看到敌人的强大和自己的薄弱,而后者又过于盲目自大,若一叶之障目不见泰山。
而后他分别对敌我双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评论。其意正如《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又如《道德经》之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于外,知别人的长短与善恶,知显态世界事物的外象,此谓之“智”。能知于内,知道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明白显隐两态世界宏观与微观事物的本质,谓之“明”。既要知外,又能明内;知外是为了明内,明内则可以达外。这样才能长久处于不败之地。
他说到,日本军事实力强劲,经济实力丰厚,然而却是帝国主义制度处于衰落状态,用侵略方式缓解国内内部矛盾,得不到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且自身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和革命的影响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日本。但也真是由于改革和革命的影响的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且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援助。正是由于以上的对比,得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结论。
他运用对比和辩证的眼光揭示了一个自古皆准的道理,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于人于世皆是如此。对待一切事物应该顺势而为,看清楚局势,用长远的眼光对待未来的改变与挑战,鼠目寸光者必败。中国当时处于向前发展的阶段而日本处于倒退阶段,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发展战胜倒退或者停滞。
于是,毛泽东提出了抗战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受制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如事物的发展必定是,先落后,再发展,而后强胜,然后衰落,最后落后,继而发展,如此循环百世不变。以己之强攻彼之弱,知己之弱防彼之强,而后可以图强。人应映时而为,应势而为,时而以静制动,时而以动制动,时而以静制静,时而以动制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看到硬币的两面,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矛盾的各个方面。
为人处世亦是如此,强于内,察于外,思于己,学于人。藏器于身,待机待时而动。心虚若谷,志高于天。不因眼前之得失而怨天而尤人,为持久之未来而奋起。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