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天皇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是一个参加过数次侵华战争的皇族之人,深入阅读完《论持久战》之后,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竟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对着众多高级军官,痛斥日军侵华的行径,他指出:“在我看来,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最终日军必败”。为此,这位亲王还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日本主战派军官的刺杀案“津野田事件”。
发动这次刺杀的目的是:待刺杀成功后,亲王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身份和中国讲和,体面地退出战争。遗憾的是此次行动失败了,但亲王始终没有改变反战的立场,后来还在日本国宴上当众向中国人民道歉。
到底《论持久战》讲了什么?能让侵略国皇族的亲王有如此逆行的举措。
《论持久战》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将近一周年[1],针对战争的形势,毛泽东引用了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肯定地回答说:“抗日战争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并且强调这是一场持久战,明确指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不对的。如此坚定的信念,源自于毛泽东全面的从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对比分析中总结出来的结果。
首先,中国具有三个必胜的条件:
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主要是中国人民大联合;
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其次,从敌我双方的优劣态势特点分析:①敌强我弱、②敌小我大、③敌退步我进步、④敌寡助我多助。从第①条看,由于敌强我弱,足以能够断定“抗战”必须是一场持久战,从第②③④条可以判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文中毛泽东阐述说:我军要取得胜利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也就是,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另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进行游击战来分散日军的兵力,正如电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展现的场面那样。
战争是变化无常的,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方能运用正确的军事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性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如著名的抗战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团长,指挥作战灵活多变,经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不顾上级领导的命令,出其不意智取制胜,这就是兵法中常说的“兵不厌咋”。但部队有铁的纪律,虽然打了胜仗仍逃脱不了被降级的处分。
再次,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最终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和平的新中国”,并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
最后,毛泽东根据战争的发展趋势,预测性判定: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御防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未战先知,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那先知先觉的超人本领、独到而敏锐的洞察力,令世人敬佩。抗战的最终胜利无一例外地证实了他惊人的精准判断。这也就不难理解日本天皇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为何读完《论持久战》后,强烈要制止继续侵华的行为了。
总而言之,《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而精辟地分析抗日战争的国内国际局势,制定出符合抗战的正确战略方针、路线和指导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旷世奇文,它的问世照亮了抗日战争前进的方向,同时它更是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以来妄图灭亡中国的幻想。
时值今日,它同样是指引我们社会发展的明灯,对我们写作人而言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1]抗日战争的爆发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当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