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人实在太蠢了,让我好恼火!”
“领导下达的任务就快到截止日期了,但好几项都没达到我预想中的结果,好焦虑啊。”
“为什么每一次快迟到了公司楼下等电梯总是那么多人!!”
……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那样的坏情绪,愤怒、焦虑、自卑、孤独、抑郁……你烦这个世界为什么不美好,你怨别人为什么对你如此粗暴,你恼自己为什么不能表现得更好。你心里知道,这些坏情绪会影响你的工作表现,妨碍你体验人生的美好,甚至慢慢地伤害你的身体。
如果有一个情绪转换的按钮,只要一启动,能帮你迅速转换为积极情绪,你愿意试试吗?
让我们进入到西班牙心理学家拉斐尔·桑坦德雷乌的《让人生停止灰暗的艺术》,启动我们的情绪转换程序。
01 谁是坏情绪的“元凶”?
人们通常有这样的印象,外部事件—也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使人产生情绪波动:生气或满意、快乐或悲伤……根据这个观点,外部事件和情绪直接关联例如:妻子离我而去,我会觉得伤心;有人骂我,我会感到受辱。我们认为外部事件和情绪存在着线性关系(属于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
然而,作为自我变革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在外部事件和情绪效应之间存在一种介质:思维。如果妻子离开,我感到压抑,这并非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我这样想“天啊,只剩我一个人,这太可怕了,我很难过!”这些想法在心中产生了对应的情绪:恐惧、绝望与抑郁。
并非妻子离开我这件事,而是自身的想法、对于妻子离开的阐释、内心的对话让人抑郁。事实上,当被妻子抛弃之后,有些人会疯狂参加聚会!
因此,我们心理功能的图示是:
我们总以为是事情让我们产生了坏情绪,但拉斐尔医生告诉我们,我们的消极思维才是“元凶”。
同样的外部客观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情绪效应。同样是下雨,有人觉得是湿漉漉的麻烦,有人觉得是情深深的浪漫,有人觉得是获得平静的清凉,有人觉得是救命的恩赐。
You're what you think。
本文开篇提到的事情,可以这样解释:并不是同事的办事不力让我觉得愤怒,而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应该要完成好交代的事情而他们没有的想法,让我感到愤怒;并不是项目成果不理想让我焦虑,而是我觉得我应该要完成得更好的想法,让我感到焦虑;并不是等电梯太多人让我恼火,而是我觉得我应该要及时坐上电梯的想法,让我感到恼火。
究竟这种消极的思维是什么?怎么去破消极立积极呢?
02 从非理性到理性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信念,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数量,是因为这些糟糕至极的想法被不断地虚构和幻想。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已经将这些信念成功地分为三类。人们常有的非理性信念是:
1.我必须把所有事情都做好或做得非常好。
2.人们必须对我友好、公平、体贴。
3.事情必须按我的意愿进行。
我们称之为非理性信念,是因为这些要求显得非常幼稚—是一种绝对、僵化、空泛的“必须”态度。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像乱发脾气的孩子,生气时跺着脚,因为想要妈妈到超市给他买糖果:“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
拉斐尔医生将这些引发我们怀情绪的信念称为“非理性信念”,它大致上分为三个种类。这三个种类可以理解为从“我”向外的“苛求”。“我必须把所有事做好”,是对自我的苛求;“别人必须对我友好、公平、体贴”,是对周边人的苛求;“事情必须按我的意愿进行”,是对所有事务的苛求。
要想将坏情绪急速调整,需要将这种“非理性”转换建立为“理性”,如何去做呢?可以试着用“我期望……但如果……我依然”句型进行转换。
比如:“团队的人实在太蠢了,让我好恼火!”
我期望团队的人都能如我所愿按时保质完成所负责的工作,但如果他们无法做到,也没关系,我依然可以有快乐的权利。
比如:“领导下达的任务就快到截止日期了,但好几项都没达到我预想中的结果,好焦虑啊。”
我期望我能完美地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每一项都是100分,但如果我无法达到,天也不会塌下来,我依然是个有能力的快乐的人。
也许有人会笑,这样的破和立未免太中二了吧?我说服不了自己。别着急,再来看看拉斐尔医生提出的“三种论证”,让我们更愉快地接受情绪的转换。
03 启动“思辨”程序
这里有不同的策略可供我们应对非理性信念:
对比性论据:“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开心吗?”
所有那些和我们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能够过得很好,说明我们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通过这个论据,我们劝诫自己这种不幸并不能阻止我们快乐生活。可能性论据:“即使面对不幸,我就不能为自己和他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
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几乎总有诸多享受生活的可能性,当然,只要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强烈的抱怨上。事实上,我认为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我们才不能做出有价值的事情。存在性论据
让我们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如此短暂、如此无常(或者有一种未知的超自然意义)的一生中,我所经历的不幸都那么重要吗?
在浩瀚的宇宙中,斗转星移,有什么事是让人真正忘不掉的呢?
拉斐尔医生提出了对比性、可能性以及存在性论据三种策略来帮助我们“破除”非理性信念,看上去好像有点难懂晦涩。我们试试换一个说法。
想象一下坏情绪就是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你身上让你喘不了气。
·对比性论据:试着将这座大山移到其他人的身上,看看别人是不是也觉得难受,难受的程度一样吗,他们是怎么应对的。
·可能性论据:既然无法移走大山,那么做些尝试,试着对这座大山进行挖掘,看看里面是否藏着宝藏是我们之前无法看到的。
·存在性论据:试着走到更远更高的角度去眺望,大山变成了风景中的一小块,其实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庞大。
通过三种策略的论证,你是否觉得非理性信念转换成理性信念也并非想象中这么中二,这么困难?
总结
陷入坏情绪时想要迅速转换的启动按钮:
1、觉察让自己陷入坏情绪的非理性信念。
2、用对比性、可能性、存在性论证三种策略应对非理性信念
3、建立理性信念,使用“我期望……但如果……我依然”句式。
怎么样,击退情绪的按钮,你学到了吗?学到了还不赶紧点赞,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