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之前,免不了上网百度一番。“新《儒林外史》”的称号即被定性为一部讽刺小说。看的过程之中也看到一些讽刺。虽然我自己参不透,但好歹我也是知道那是一种讽刺,自己自然也是写不出那样的讽刺,即便对一些东西有所不满。
第一次很随意的来写一部书的书后事,虽然前也有文章,但那是局限在书里面,对于作品并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感觉,对于《半生缘》也只是偶尔一提,都还是对小说加以极为粗略不走心的概括。但是这次我并不想这样,《围城》我读了半个月,一章之后就有一点文字出来,虽然并非什么能够见的人的文字,但是不断的写也让我觉得东西并不那样少了,起码我能够写更多的字了。即便有许多废话,我也还是愿意留在我的文字上面。谁还能一下子就写出一篇完美的文章呢,总是要经过修改的。
《围城》这部作品,现在对我的影响在写东西方面可能带来的更大。毕竟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描写关于婚姻的小说,不是因为那句经典的话,而是在小说后期中心只有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之中的问题。
网页上看到有评论说《围城》小说没有特别的主线,只是一些情景“拼凑”而成。所以就有语言的绝佳来补这一不足。阅读过程中,是有发现事情就是那样琐碎,无特别的涵义,那件事情发不发生并不影响后文的进展。只在第一章的鲍小姐,当初听高中语文老师提及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主要人物呢,不是女主角,起码也是个蛮重要的人吧。哪知只是在船上一个很开放的女子。下船之后再无踪影。所以现在脑子里面对于鸿渐经历的事情不过只是坐船回国,在苏文纨与唐晓芙之间周旋,去三闾大学,在三闾大学教书并遭人暗算一学期之后就离职,与孙柔嘉结婚,吵架。
从国外回来的方鸿渐不过二十五岁左右,最后到小说结束,方鸿渐不过才三十出头,前后只有几年时间,所经历的也不是那样的多,平平常常。对于钱钟书先生的语言,不敢妄加评论,只看过这样一部作品的,书也不是看的那样多的我,是没有资格来品头论足的。只是在细看描写人物的文字,以及人物语言的时候,总会感觉话中有话,以及附加一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讽刺了吧。
总体来说,只是我在这个时间,看完了一部经典作品而言,并无太大所得,功利一点,便是有了某种炫耀的资本是的,我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了。然后我就可以宣扬,我的读过的书中再添一部“重量级”作品,我又更加厉害了。就是这样,看起来如此厉害。不得不说,我还是会这样想,我自己无法否认这一点。当一本书结束以后,尤其像这样经典、“重量级”的书看完之后,该抱有什么样子的心态呢?应该需要在自己经历很多之后,才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吧,即便别人可以给,自己又能记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