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战后的英国海边小镇,有着英伦式的美丽与优雅。
乡间小路,石头房屋,一片翠绿,鲜艳的花朵点缀其中。空气中裹着阴冷与潮湿,夹着漫天翻滚的云层,却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浪漫。
在这里,总有故事与你邂逅!
当女主人公佛洛伦斯拿着书,坐在海边东倒西歪的芦苇荡中,一字一句的读书时。我被这部电影吸引了。
“在这个小镇上开一家书店!”这是佛洛伦斯的梦想和决定。她满心欢悦地筹备着一切。
红色的石榴裙,橙黄的羊毛衫。她艳丽的服装配色,和着老旧斑驳的窗框门棂,每一帧图像都好似一幅幅油画。平稳,低调又极其向往。其实也暗示着她如同一束光,穿过了云层,照亮了这座小镇。
但何其容易啊!二战后的小镇,经济哀败,阶层固化。上流社会对权力的极度追求,怎可能让书籍来充实平民的思想。
他们惶恐,他们百般阻挠。本就是一栋废弃多年的老房子,他们却突然宣称需要建立艺术中心供人参观。
什么是艺术,那个年代只是权贵们的沙龙。普通的民众只能为了生计,勤勤恳恳地为权贵们工作,哪里能沾上艺术的气息!
这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一个女人冲破障碍开一家书店最后失败的故事。对,失败了,不是我们想像的欢喜结局。
女主亲吻书店做最终告别时,那种无法言表的哀伤溢满了整个房间。书店里的每本书都精挑细选,每个书架都亲手摆放,可还是需要告别。这是时代必然的悲哀!
幸好有老绅士艾德蒙还有纯真善良的小女孩克莉丝汀。
老绅士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善,他不顾自身安危和名誉,与权贵争辩,注定被吞噬。但激荡出了人性的纯真灵魂。
克莉丝汀寓意着未来,有希翼和勇气的未来。阳光而又有思想的小女孩,从不爱读书转变成了书籍的传承者,这坚贞的力量来自勇气也来自书籍。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德1974年的小说,我没看过原著,但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风格,平铺直述,有点理想主义又带着点英雄主义。
电影中书店开门了,小镇的居民常把书店外的小路堵的水泄不通。原来,生活除了辛苦的劳作,还能从书籍中获得愉悦。除了平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书籍还能为大脑开启另一种航程。
在书店里,人们永远不会感到孤独。这是书里的原话,也是在告诉我们。
现代媒体的兴起,让人与阅读的关系渐行渐远,然而文学却永在。电影中的书籍封面美仑美奂,却有意无意地让我们记住了那些书。
《洛丽塔》这本书在电影里出现,但它又好象在暗示着书店的结局。这曾是美国的一本禁书,畸形的恋情,扭曲的人性和社会都备受争议。
“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总叫人欲言又止,又像是有某种反抗精神。不过,这艰涩的经典,我确实读不懂。
电影里还有雷•布拉德伯里1953年的《华氏451度》,这是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放在电影里,犹如微暗之火,但总能让人寻光而去。
书里的故事讲的是一名消防员,他负责焚烧违禁书籍,看着一页一页的书化成灰烬,他以此为乐。直到他认识了一群人,这群人记忆超群,能把烧掉的书的内容深深记在脑海里。
这群人垂垂老矣时,他们不确定那些记忆细胞里记载的被焚毁的美好事物,是否能使每个日出发出更纯净的光辉。但他们确知:
“那些书储存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再来翻动。”
这就是书籍的力量!
电影中《蒲公英醇夏》这本书的封面美的就象那个少年的夏天。老绅士没有等到这本书,就像他永远也回不去的十二岁那年,特别奇丽特别梦幻特别难忘的夏天!
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就是寻它的书店。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书店仍能让人心感慰籍。
很庆幸我们的城市仍然保留有书店,虽然大多商业化,但却有了与书籍相遇的美好!在这里,你并不孤独,你会触碰到别样的思想,也会打开另一种生活态度。
阅读是一个人的事,那些等待用干净或肮脏的手指来翻看的书籍却不计其数。
我所在的小镇也开了家书店,敞亮又舒适,在某个午后,你会走进去,用指尖触碰那些散发着油墨味的书籍,总有某种思想会与你对话!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