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几乎没过过端午节,因为每年的端午节恰逢麦收季节,地里的农活都忙不完,更别说过端午节了。
印象中端午节也就是我们这里的“麦假”,一放一星期的那种,因为过去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工劳作,家家户户忙个十天半月都很正常,这种情况下大人们根本没有闲工夫给孩子们包粽子,至于花钱买,那更是不可能,毕竟过去条件有限。
过去的孩子也不像现在一样娇生惯养,放“麦假”就是要跟着大人们一起下地劳动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岁孩童,家家户户都是全家老少一起出动,所以即便是在田里也能找到一起玩耍的同龄小伙伴。
那个时候学校通常不会布置太多作业,因为家家户户都有地,需要孩子们回家帮父母干活,所以每年的“麦假”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由于麦收季节天气炎热,人们通常是天不亮就开始三五成群的出发,到地里有时候天才刚刚亮,孩子们通常并不觉得辛苦,反倒是乐在其中,因为大人们通常会带一些吃的去,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甚至中午也不回去,直接带够一天的干粮。
孩子们最享受的就是中午吃饱喝足后躺在树下玩,由于很多家庭都会带吃的,所以有时候还能吃到别人家的干粮,那感觉想起来真的是无比幸福,堪比野餐啊。
尽管是在田野里,但人多的地方就会有市场,大中午太阳正毒的时候总会有卖冰棍的路过,大人们往往经不起孩子们的软磨硬泡,心一软就会掏钱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这时候几个孩子沐浴着大自然的气息,并排坐在树下吃冰棍,舔上一口,清甜冰爽,那感觉甭提多幸福了!
吃饱喝足了孩子们还会睡上一觉,呼吸着大自然中充满麦香味的气息,听着风吹麦浪的“沙沙”声响——那是天然催眠曲,很快便会进入午休梦乡。
一觉醒来,孩子们精力充沛,再次投入战斗,帮助大人们收割麦子,或将割好的麦子捆扎好,或将麦子捆抱上车,总之孩子们跑东跑西也是不能闲着,远看像一支支画笔为金色的麦田增添了些许灵动。
麦子收好后要用机器打,打麦子是最繁琐的,前前后后要好几个人,递麦捆的,往机器里送麦捆的,扒拉麦子的,扬麦子的,装麦子的,撑口袋的,总之还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小孩子跑得快,通常是往机器里递麦子,年纪小的撑口袋总可以。
这个工序完了之后还远远没有结束,麦子刚打出来还要经过晾晒,晾晒麦子是最操心的,六月的天最怕下雨,一旦下雨又要出动全家老少将麦子收起来盖好,儿时经常是夜里正睡着觉就被大人们叫醒抢收麦子。
麦子通常是要晾晒三到五天,彻底干了之后才能装仓,装仓完之后又要忙着犁地,过去没有机械化,全部靠人力,犁地也是项大工程,很多家庭用牛犁地,有些家庭实在来不及犁地直接刨坑种秋季农作物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虽然辛苦但却充满浓浓的麦香味,我第一次吃粽子也是在高中时期离家求学时自己给自己买了个,一口进肚,软软黏黏的糯米夹带着浓浓的粽叶香味,整个人都是满足的。
如今,粽子于我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味道,但儿时那浓浓的麦香味却再也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