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父亲随意的聊天,不知不觉就说到了“上坟”,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春节前是四个固定的上坟的日子。 父亲小时候的记忆里最早的上坟是和饥饿联系在一起的,父亲告诉我,他还曾今在放羊时捡拾别人家坟头烧的焦糊糊的“油香”来吃。没有纸烧,只能烧些破烂书本里的空白页,向祖先人敬献的祭品也只能是清汤寡水的面条。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时,父亲记忆里家中祖先厚厚的一摞神位牌牌也被烧毁了,上坟只能是偷偷摸摸、意思意思。七十年代后期烧纸不用偷摸了,但是遗憾的是祖先的神位和家谱都已然毁于一旦, 祖先的坟墓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尘归尘土归土了 。这些都是我的父亲心中的一份遗憾。现在我们只能追溯到爷爷的爷爷辈了,把他们记录在了各自的墓碑上,家谱失传了。 小时候叔叔、姑妈都在一个生产队,家中的孩子多,几个弟弟都是开心果,一到上坟的日子,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可爱的吃相,祖先们看到他们你争我抢的吃相估计也一定是乐开了花吧。每年春节前的上坟因为那时候路程远、天冷就会在深夜离家不远的地方”烧野纸“。儿时的记忆里,这个时候最可怜的就是母亲,母亲早早就失去了父母,每年的烧纸因为是远嫁,不能回家。烧纸时,我常常看见母亲流泪,母亲会朝着娘家的方向划个小十字,然后磕头。这时我和姐姐也会和母亲一起磕头,父亲虽然不善言语但是这个时候也会对母亲非常的温柔,并且说着问候姥姥姥爷的话。 现在父亲和几个叔叔、姑姑每年还会坚持在这四个节气上坟。父亲告诉我他们最早是自己刻印圆形的刻印版自己刻印纸钱,后来买了大方板拓印,再后来直接买纸钱了。市面上纸钱的模样由圆变方,数额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五元到现在的百万、千万大钞。也许是考虑到纸钞贬值,金元宝、金条也纷纷现世。以前是进献牛马,现在是小车电视,我还可以给爷爷奶奶进献华服。 近几年我买了车,再加上时间上比较充足,每年的上坟都是我陪着父亲和其他长辈们。每到了上坟的日子父亲和叔叔们早早就开始计划。每次父亲来我们就早早准备,炒两个热菜,烧鸡一只、蛋糕、油饼、水果、奠汤(饮料代替),香烟、焚香、烧酒、纸钱等。到了目的地,父亲和叔叔们配合非常默契,拔草、压坟头纸、上香。供品摆在一个不大的石桌上,每次上坟三叔都会准备整齐干净的一捆木材,用来“打油香”。把木材交叉放在放火的灶坑里,我们就开始把所有带的东西各取一部分放在上面,这时候父亲和叔叔、姑妈们就会念念有词了,告知他们这是什么时候的纸钱、家中发生了哪些大事,那些人身体欠佳、生活不顺需要特别关照,叮嘱祖先们钱到手了买上新衣、吃喝好、改善生活,一句话就是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估摸着祖先吃饱喝足了,我们就开始跪在地上烧纸钱,纸钱烧完磕头。近几年父亲岁数大了,膝盖下楼都疼,更别说,跪下了,每次我都会代替父亲下跪,多磕几个头。 每次上坟的过程中我的内心都非常平和安静,看着被火焰吞噬的美食和纸钱,我在默念心中的祝福和期盼。不知道我的祖先,爷爷奶奶能否听到,但是这是我唯一可以告慰他们、感恩他们的方式了。也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吧,怀着祖先的敬畏和感恩,努力的做一个无愧于天地的好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