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蛮子
01
在家乡,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就是上坟。上坟是我们当地的俗称,也就是通常意义的扫墓。
记忆里幼时跟着长辈们上坟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一早出门,几个小伙伴兴奋地迈着小腿在队伍前面跑。跑着跑着兴奋劲过去了,赖在地上不走。大人们只好轮换背着。天热路长,大人们也累了,好言哄劝小伙伴们自己走,并许诺有奖励。
当时对孩子们而言,最有诱惑的奖励就是上坟快结束时,能吃到一个煮鸡蛋。
从最初被大人们背着,到自己能提动上坟的篮子,再到背着自己的孩子,直到如今看着孩子长成大小伙子提着东西,自己跟在队伍后面……
一晃几十年,从天真,到成长,到成熟,到不惑,到知天命,上坟的人员一茬一茬变化着,一代一代更替着。家族里许多后生还需要别人介绍,不然我真的认不出来是哪家的孩子。
02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属于当地北坡一带,上坟时间是清明前夕。
家族里上一年有老人去世的,视为有新坟。有新坟的人家要提前找阴阳先生选日子,然后通知家族各户。通常选的日子都比正常上坟早些,大多是清明前半个月。
家族没有新坟的,阴阳先生在街头贴张纸,写好时间,一般在清明前一周左右。
俗话说,活络阴阳。如今,为了方便在外人员与学生上坟,上坟时间都确定在周末。
没有考证过我们那一带选择清明前上坟的原因。但我琢磨,应该是跟节气有关。清明时节雨纷纷,或许这个风俗是为了避免雨天出行不便吧!确实记忆里我们上坟的日子很少遇到雨天。
03
我村是个大村子,我的家族也是个大家族。每年未出五服的家族成员一起上坟,我们这个家族到齐的话,老老少少约五六十人。
除了女眷,每家的男人全体出动,一家几代男丁,爷爷、儿子、孙子,更有长寿者四代同堂。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外出求学的几年外,几乎每年都回乡上坟扫墓。
过去坟地分散,几十个人相随着,从村南,到村西,过涧水,上嵼地,到山下,最后在村北结束,一天下来,行程二十多公里,扫墓三五十座。
年轻人除了知道自家坟地,其他都分不清,只是跟在年长者后面逐个走到。老人们则不闲着,走一处就介绍一处,一路叮咛下来,为的是让后辈加深记忆。
十年前,大型煤炭企业占用我村土地。
为支持经济发展,村里组织了迁坟。集中确定了几个荒山头为坟园。各家各户在这个范围之内选择占用。
我们家族按门户选了几块,坟地也变得相对集中些。上坟时走路少了,路也修得好了,这几年各家各户基本都有车了。上坟不再是个艰苦的体力活,省事很多。
04
家乡风俗是女人不上坟。
娘家有老人已故的,上坟这天要送纸钱,由兄弟们带到坟地。
不上坟的女人们并不闲着。上坟日子确定的前几天,女眷们就开始张罗准备上坟的各种必需品了。
去集市买来纸钱(冥币)与白纸,白纸裁了与纸钱叠好。也用金色纸张编很多元宝,按坟头数分成数包。
家里早早地生一些黑豆芽,等到上坟那天长得比三个指关节还长,壮壮的。
提前要蒸许多花馍,家里所有成员每人一个。给男人的中间包核桃,给女眷的中间包鸡蛋,顶部捏个花,上面镶个枣。
上坟那天天不亮,就忙乎着张罗上坟人的早餐,还要准备扫墓需要的祭品。
篮子里必带的有滚馍,水油饼,小葱,卫生香。还有两个碗:一碗是开水淖过的黄豆芽、绿菠菜,上面放几个煮熟的鸡蛋;另一碗是蒸熟的小米饭。时下普遍富裕了,有的还带瓶白酒和鞭炮。
过去上坟路远,许多人家用扁担肩挑,一边是篮子,一边是水壶。现在人们简化程序,每家只提个篮子,家族里有一两个带水壶够用就行。
05
上坟的程式也不能含糊。
每到一个坟头,各家分别取出一张白纸用小石块压在坟头,据说是向外人告知已上过坟了。但我猜测这个习俗主要是向外昭示这家人丁兴旺,后继有人。
带着孩子的父亲引导孩子拿馍馍在坟头滚,这叫滚馍馍,说是孩子吃了滚馍馍不牙疼。
到了自家的坟头就拿出鞭炮,让孩子们燃放。坟主的后人在坟头用手挖个土窝,把一大把香点燃,埋好。
其他各家一一送些白纸、纸币,集中在一起焚烧,待燃烧结束后,拿来水壶洒点水。我猜想这个做法一是以水代酒祭奠之意,也有防止纸灰复燃消防的意思在其中。当然,带酒的,洒的时候就不能往火里洒了。
随后年长者喊道,磕头!大家纷纷跪下。
磕头起来,大家把碗里的米饭抓一把撒向坟头,这也是安置鸟虫,与祖先和谐相处吧。
所有的扫墓结束后,孩子们才可以吃到篮子里的鸡蛋,大人们把水油饼与馍馍一一掰开。这里也有讲究,上坟的鸡蛋不能让女的吃,上坟的馍馍也不能整着拿回去。
过去上完坟回家时要截一支带刺的荆条,插在粪堆上,据说是为了避邪。还有的在地里拔一把绿油油的麦苗,回家扎在小姑娘辫子上,是希望小姑娘与麦苗一起成长。
现在新农村,移风易俗,独生女儿也开始上坟,农村的粪堆消失了,姑娘的辫子也剪短了。很多风俗慢慢也就淡化甚至消失了。
06
两种情况下妇女才能上坟。
新娶的媳妇,第一年要认祖坟。
一般是婆婆带着。她们不需要所有的坟头都去转,只是估算好时间,早早在自家坟头等着。大伙转过来烧纸后一起磕个头,就算结束。
第二种情况是,上年添了新坟的家庭。
姐妹、媳妇们早早购置好纸做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汽车、各类衣服等,专门用三轮车送到地头。
她们会比上坟的队伍提前到坟地,整整坟头,摆好供品。待其他人到来时,她们开始放声痛哭,直到烧纸完毕,在大家反复劝说下才停止哭声。然后哽咽着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旧时代妇女家庭地位虽然低下,但家族香火的传承和孝道的弘扬还有赖于女人,估计这也是女人在例外情况下上坟习俗的深层次原因吧。
07
又到一年上坟时。
今天是四月一日,我们家族上坟扫墓的日子。
昨天,我通过顺风快递给远在北京不能回来的儿子、儿媳邮寄了妈妈蒸好的上坟馍。虽然两个馍邮费高达30元,但孩子收到后感受到的那份亲情与乡情是无价的。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还真是个好日子。上坟的人车来车往,人流不断。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上午九点,我们在村口集中后,分别乘坐着十几辆小汽车,直达新迁的坟园。停放好车辆,我们提着篮子,按常规由远及近逐个进行。
父亲八十六岁,是上坟队伍中年龄最长的。
父亲腰板挺拔,腿脚轻盈,视力很好,头脑清楚,不时给我们讲解些前辈的故事和遗失的民俗。
走在上坟扫墓的队伍中,望着父亲,我默默地祈祷,愿父亲健康长寿,多陪我们几年。
08
我家的坟地在一大块坐北朝南的阳坡地里。
当初迁移时,我们把太祖爷奶、太祖父母、爷爷奶奶的坟地迁移在同一块地里,从东到西依次排开。每个坟后都立了石碑,记载着他们生卒年月。
刚迁移时,父亲在周围种了一些松树。
石子地,干旱,不好长。有些放羊的不制止,羊把树啃得千疮百孔,很多都活不过来。
次年,父亲与我大哥请教植树专家,重新种了些雪松,用铁丝网了一圈,也让邻居用三轮车浇了几次水,长势不错。
前年,大哥按照父亲的意思,把坟地周围平整了一下,北高南低,层层落差,补栽了些樱花、碧桃、松柏、菊花等,现在绿树成荫,鲜花簇拥,自成一景。
父亲很关心坟地那些树。他八十多岁了,又在县城居住,离村二十几里地,但常常独自打车去地里除草,找邻居帮忙浇水。
父亲说,营造个小环境,既绿化了山坡,又给祖先建设一个美好家园。这是对祖先的最好怀念。
09
在祖先的坟前,我一面虔诚地焚烧纸钱,一面祈祷祖先护佑,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和美!
在故去的亲人中,爷爷奶奶是我最亲近的人。
爷爷在我读高中时去世,奶奶去世时我已成家生子,晚年还帮我照顾了三年的孩子。
跪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凝视着爷爷奶奶的墓碑,他们慈祥的面孔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关爱的声音仿佛回响在我的耳畔,我双手合十默默地向爷爷奶奶告慰:
爷爷奶奶,传承您们的美德,接受您们的荫庇,您的晚辈健康、平安、幸福!父亲给您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花园,望您们在天堂安息!
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捷报飞去做纸钱”,但后辈们都平安、健康,这是对祖先最长情的告慰!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上坟扫墓是祭奠,是怀念,是传承。
上坟扫墓的民俗各地不同,但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彰显善良、寄托希望沿袭下来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