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论是感受世界还是思考世界都遵守一个原则叫经济原则,不消耗过多的能量。原因只有一个,这种感知方式成本最低,收益最大,最典型的例子是小时候看电影总喜欢问:“爸爸,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然而人的成熟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思维模式能否尽快地告别黑白思维的暴政,让你的思绪投向黑白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那就是灰色的地带。在处理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告别那种黑白思维、简化思维的诱惑。
以上这两段摘自伯凡日知录《告别非黑即白的世界》。提到灰色地带,是因为今天我遇到了一件事情。
一位曾在复旦青年报社工作过的朋友,说群里让社员们转发一篇视频新闻的文章,结果很多人都无脑转发了,觉得这篇文章很牛逼,但其实转文章这件事里并没有“我们”的概念
我回答道:一个人走向成熟就是从脱离集体,走进个体开始的。
回家的路上,我思忖着这句话,觉得不妥。
后来微信上回他说:
今天我们之前谈到远离集体主义,其实我这半年,做的有点极端,我太个人化了,做所有事情都必须想到这对我有什么意义才会去做,所以导致我在公司对人对事很冷漠,聊不到一块儿,很不合群,和同事关系就跟刚工作的新人一样生疏,我觉得这样很不好,我要反省反省。
但我大学在学生组织里永远是最积极的一个,最想融入集体的一个,反倒有点让我不认识现在的自己。
懂得在自我和集体之中的斡旋和协调,这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好好说话,好好学习,好好社交,凡事都不要非黑即白,要留有灰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