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话题,叫“在孩子的眼里,幸福是什么”,各路的育儿专家都发表了精彩的观点,当然更多人认为,既然问的是在孩子的眼里,当然是问孩子去嘛,一群成年人在这瞎琢磨什么呢!
我看了一圈各种回答,有的很真诚,“幸福是去游乐场玩”、“幸福是吃麦当劳”、“幸福是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几点睡就几点睡”,这种一看就很可能真的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答案。也有的是答者以孩子的口吻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幸福是和家人在一起吃饭”、“幸福是爸爸每天的陪伴”等等。
我没有去问韬韬幸福是什么,因为一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孩子显然不能回答我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孩子们真的很难找出真正的答案,别说孩子了,就算是成年人,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和快乐、快感有什么区别?恐怕很多人都说不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才能找到答案。
一:幸福,快乐,快感,是不一样的
在心理学上,快感、快乐、幸福经常会被放在一块儿作比较。简单来说,三者并不处于同一层级,快感可以理解为感官层的体验,快乐为心理层的体验,而幸福,则为社会层+灵魂层的体验。另外三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也就是,快乐包含了快感,而幸福,则包含着快乐和快感。
在感官刺激强度上:快感>快乐>幸福
在感受持续时间上:幸福>快乐>快感
对人潜意识的吸引力上:快感>快乐>幸福
吃一顿美食,玩一个痛快,升职加薪等等,这些大部分是属于快感和快乐,同时也是幸福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并不是幸福的全部。
二:幸福不在于有什么,在于缺什么
快乐或快感与幸福最重要的区别是,快乐大多是某个时刻,你得到了什么,从而感到快乐。而幸福不一样,幸福更接近于一种自我评价的满足感,是对环境以及自身发自内心的满意。
举个例子,朋友请客,你在一家五星级大酒店享受着一顿豪华晚餐,这时候你很可能会感觉到快乐,但是如果你突然想起月底还没完成的业绩考核,孩子最近的成绩下降,你瞬间就会感到不舒服,然后下意识把这些事情暂时忘记,争取享受当下。
而幸福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你躺在阳台的椅子上,听着客厅里传来孩子和妻子玩耍的嬉戏声,脑子里盘算着明天回家和父母吃饭,突然猛的一想——家里母慈子孝,父母身体尚可,自己工作虽不说大富大贵但也不愁用度。你不禁一时感慨,我这辈子,也算是不错了吧。
所以,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缺了多少。而一个人认为自己缺了多少,在于这个人的欲望和能力的差值有多大。欲望大能力也大,他会感到幸福;能力小但欲望也小的人,同样能感到幸福;真正痛苦的人,大多是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却太少。
三:在孩子的眼里,幸福是什么?
只要把上面这个结论套到孩子身上,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如果想要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们要做的是:不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降低孩子的欲望。
满足孩子的需求很简单,孩子想吃的东西,尽管不太健康,偶尔也让他吃上一次;孩子想要尽情玩耍,偶尔带他去一次尽兴的出游。我们不需要一直妥协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只需要偶尔放下一次我们的严格要求,这些快乐的瞬间就会构成孩子回忆中无限怀念的幸福记忆。
而降低孩子的欲望则没有那么简单,毕竟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放大容易,想缩小可就难了。这方面我认为主要靠的是教育,明事理,则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就像每个男人都渴望香车美女,每个女人都憧憬浪漫爱情,但是大部分的男人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拥有帝王般的生活感到痛苦,也没有多少女人会因为自己的爱情没有小说里那般绚丽浪漫而愤怒。这是因为我们都明白,这些东西,本就不是常态。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不是真的做什么都不逾矩,而是逾矩的事情,已经不在我的欲望里面的。
而对于孩子而言则是,尽管我想天天不学习只玩只看电视,但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不合理的。如果有一天妈妈允许我今天不用学习只管尽兴玩耍,我会非常高兴并且心怀感激,但我不会因为我不能每一天都这样度过而觉得难过。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懂事”。
还有一种欲望与众不同,是家长赋予给孩子的欲望。家长把自己的梦想、自己做不到的事,统统压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在家长日复一日的教育中,习惯性地背负上了家长的欲望和压力,而这些欲望却和他自己的想法是冲突的,一方面他很希望让父母满意,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很不情愿只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活着,这样的孩子是很难谈得上幸福的。
结语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并不需要我们多么巨大的物质投入。只需要让孩子少一点忧虑,少一些压力,少一些求而不得,少一些对成长的恐惧,再偶尔给孩子一次“心想事成”的美好体验,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祝愿你我的孩子,都从一个幸福的童年开始,走向一个幸福的人生!
—————
每天花一分钟,学点育儿知识
也许你的孩子,从此大不一样
关注我
用最科学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求点赞!求点赞!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