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的闪电行动,带给每一个人的是行动力的考验,也算一段独具特色的心路历程;8天的小组行动,更是一种进化和深度体验。
焦点讨论法不仅在学校可以发挥魔力,而且适合在家庭里践行,改变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通过焦点谈论法让孩子产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改变亲子关系。因此,我发起了闪电行动之家庭对话小组,在家里践行焦点讨论法。由我担任组长,组员:张玉红和郅慧老师。践行时间12月23日到12月31日。
通过沟通,确定了小组行动方式:践行《关键在问》核心知识点,运用焦点讨论法,每天由一位老师选择一个学习或生活相关的话题,和孩子对话10分钟,然后整理对话内容,总结对话流程和内容上的经验和亮点,分享到三人小组交流群,由另外两位老师学习和交流,总结对话的优点和问题,互相学习和鼓励。
践行是最好的学习,坚持就会看到奇迹。每一个人的对话练习都带来了不同的启发和思考,让大家对焦点讨论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来看看我们的对话联系吧!
张玉红老师:
第一次:“总结一天的经历”
理性目标:更深入地理解当天发生的事情,有意识地从经验中学习。
体验目标:感受一天的学校生活的完整性在当天的挑战中得到肯定。
开场白:与外甥用英语打了招呼;领读论语三句各三遍,我们用了由慢到快的语速;了解了作业完成情况。
客观性问题:
1.在今天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与你有关的事儿?
“没什么。”
2.班里有什么有趣的事儿想和我分享的?
(外甥讲述了班里一个同学背诵雪梅出的一个笑话,并且跟我说起了它改写的“雪梅”。)
反应性问题:
1.你觉得是诗人写的好,还是你改的好?
“诗人写得好。”
我跟了一句,“那你这样改就有点玩笑了,是不是?”
2.今天有没有难过的经历?兴奋的或是沮丧的经历?
“没有。”
追问:其他人有没有特别的感受?
“没有。”
(此时我直接给了建议,让她注意观察身边的同学,看哪个同学的哪些行为能吸引住她的目光?)
诠释性问题:
1.今天你觉得哪些地方做得很顺利?
“我不知道。”
追问:“你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呢?”
(外甥分科说起了课上做的事儿,聊到了周五要进行月考,现在小学生就把质量检测叫月考,应该也不在少数吧?)
2.你有没有通过学习克服了一些困难呢?
(外甥讲了他的收获,特别提起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我用自己的方式讲了我的理解。
决定性问题:
1.如果今天所做的事儿中,让你抛弃一些只留下一件事,你会留下一件呢?
“我一个都不留。”
2.如果让你给今天的经历从1到10打分的话,你打多少分?
“四分。”
追问:“那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天?这四分的含义有哪些呢?”
“我也不知道。”
交流收获:带着好奇发问,不要带着目的和预设的问题发问,对话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灵光,
第二次:今晚给外甥打电话,继续朗读论语三则,今天的朗读完全正确,我让他再给自己画一颗星。接着他向我请教了一个问题,关于正在做的语文练习册上的一道阅读题,他把图片发给了我,并且带了两句语音,第一句是他的问题,文中两个神通的意思是什么呢?第二句贴心地告诉我,文中两个神通都加了点儿。粗略的把文章读了一遍,然后告诉她了我的看法,说真的我对自己的答案也不满意。外甥还是纠结于答案不够标准,我告诉他只要写出当下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做不对,又有什么关系呢?当老师讲解的时候,你注意听,比较一下两个答案,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我还跟他说,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出错并不可怕,改过来就好。
反思:这点小事也完全可以用焦点讨论法来进行。
1.客观性问题:关于阅读短文中理解词语这类题目老师是怎样讲解的呢?
2.反映性问题:你想想以前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是采用的什么方法呢?
3.诠释性问题:你觉得做这类题目时,哪些部分是最重要的?
4.决定性问题:你应该阐述哪些关键点?你要怎样组织这些观点?
交流收获:通过发问,启发了孩子阅读题的解题思路。焦点讨论法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
郅慧老师:
平安夜晚上,我晚睡,突然想到给姑娘用书信的方式交流下我的想法,想与她好好探讨下让她感到麻烦的是什么?晚上她说了句想吃个苹果,结果我忙着弄老二,也没有给她去外面拿,所以写完信临睡时还在她枕头旁放了一颗苹果。第二天早晨,她先起来,我后起来时看她坐在书桌旁。
我:看到妈给你写得信了吗?
她平淡:看了
我:写得怎么样?
她:挺好的
我:你有什么感受?
她:温暖
我:你觉得它带给你什么?
她:力量
我:干什么的力量?
她带着似乎不情愿的语调:学习呗!
我一听她回答的语调,没在说什么?觉得我们的对话很失败。
交流收获:不是孩子有所防御,而是你的内心自然而然的把女儿和学生在做比较,不要急于求成,更别想一次对话,就想改变或者得到什么。
陈武红:
实践对话练习,和孩子好好说话
今天中午,孩子写完作业后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回来后对我说,A把B的腿弄伤了,B 的家人带着B去做了片子,幸好没事,但是B的家人心里就不舒服。为了弄清楚当时事情发生的状况,等下午放学,我把中午一起玩的都叫到了一起,我说我想占用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和大家聊聊中午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很乐意参与其中。
我从客观性层面、反应性层面、诠释性层面、行动性层面四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对话练习。
一、《客观性问题》
问:中午你们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答:C:A在院子里惹C玩,C不想理A,A就主动去斗B,B一躲闪,B不小心摔倒后,就碰到了膝盖,B坐在地上痛苦的哭了起来。
D:B对A说,你不要和我一起玩了,你走的越远越好。
E:A 也没有主动来帮B,B 还站在那里笑。
二、《发应性问题》
问:当你得知B受伤后,你有什么感受?当时你想到的是什么?
答:C:我感受到了她的痛苦,看到他的受伤的样子,我想到了我在小的时候膝盖受伤的情景。
D:我感到着急,很想帮助他。
E:我感到害怕,看到他痛苦的样子,我想到了赶紧打电话叫家人。
三、《诠释性问题》
问:朋友之间玩耍,需要做到什么?你觉得什么最重要?
A:应该互相帮助,不应该伤害对方。
C:我觉得陪伴最重要
D:我觉得安全最重要,不要伤害别人的利益。
四、《决定性问题》
问:和朋友相处,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A:不和同学打架,即使和学生有吵架的,也要先对朋友道歉。
C:和朋友相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他;有什么事情要一起面对,不能逃避让其他孩子做;对方生病的时候,要尽力去照顾他和关心他。
D:应该互相帮助,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还要讲信用。
对话反思:我整体感觉通过问话,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里的真实想法,真实的对话。也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我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有助于我们找到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其次,让孩子感受到了和朋友相处的方式和重要性;第三,明白今后应该怎么做?清楚行动的方向,管好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对话来自任何一个生活细节》
中午下班回家,和儿子在家里玩耍的时候,他无意间的一句话,他对我说:“垃圾”。让我一下子很生气,但是又克制住了发怒,转而使用焦点讨论法展开了对话,目的是让儿子知道自己刚才说错了话,明白以后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一、(客观性问题)
问:刚才你说了什么样的话,你能复述一下吗?
答:垃圾
二、(反应性问题)
问:你知道你说别人垃圾,别人什么感受吗?
答:会很生气。
问:如果别人这样说你,你有什么感受吗?
答:不接受。
问:你遇到过别人说你的经历吗?
答:有,别人说我菜。
问:那你听到别人说你菜,你有什么感受?
答:生气,伤心。
三、(诠释性问题)
问:那你觉得这样的话应该说吗?
答:不应该。
问:说这样的话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答:不尊重别人。
四、(决定性问题)
问:你觉得以后在学校和家里,应该怎么做了?
答:不应该说脏话,不说垃圾这样的话了。
短暂的对话,通过发问,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我觉得也是发问的魔力。比起发脾气责问,或许没有这样的效果好,只是暂时让他知道说垃圾这样的话是不对的,但是后面还会继续说。只有他自己明白了说垃圾这样的话是不文明的,才会慢慢改掉这样的坏习惯。
《用对话更新教育方式》
白天我没在家,所以孩子的作业没有顾得上看。晚饭后出去公园玩了一圈,回家后我就问他:“周末作业写的怎样了?有没有不会做的题?”他回答我:“有不会的题,但是我这会不想做,老师会讲的。”我一听他的回答,心里还是有点生气的,因为下周就要考试了,除了完成应该做的作业,还要做好全面复习,呈现一种备战考试的状态。为了让他认识到当下自己的状态,我和他又聊了起来。
问:现在的作业里有不会的题吗?
答:有几道数学题不会。
问:如果不会的问题不解决,对考试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考试会不理想。
问:如果考试不理想,你会有什么感受了?
答:悲伤。
问:嗯,会感到悲伤。那爸爸妈妈会有什么感受?
答:不但生气,还会伤心。
问:那你觉得复习重要吗?目前你有什么打算?
答:重要,我要好好复习。
问:那这会你要做的第一步行动是什么?
答:把错题改了。
问:太好了,那我们就立即行动吧。
答:嗯,我要给你一个惊喜。
问:好,为很期待。
讲题的时候,他的专注力还是可以的,我把题意分析了之后,难题就很轻松地做出来了。到最后我才知道了惊喜,他除了把不会地题做完了,还把剩下的一部分题也做了。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十分开心。
反思:通过今晚的对话,不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首先让我自己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没有了之前的情绪,也没有强制他改错题,我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和他进行了交流,我平静了下来,他也就不会烦躁。我想这就是效果,这就是对话带来的变化,否则,他也不会变被动为主动,除了愿意改错题,还把剩下的题都做了。这样的情况在之前还没出现过。为此,我很欣喜。
日供一卒,功不唐捐。坚持行动就会看见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来自孩子,我们自身也会发生改变。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才发现焦点讨论法也不是拿来就用,需要不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磨合,才会让对话方式自然改变,想要看到的效果也才会自然发生。通过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结合教练的指引,我发现提问时,一是不要带着目的心发问,要带着觉察;二是不一定按照死流程,即使问错了,何不完成一个对话后再回归主题,对话就是这样,会说到别的地方去,但可以再转回来的;三是每一次对话不一定都会成功,没有效果也是一种结果,反思其中的问题是什么会更有收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大家都苦苦寻求各种灵丹妙药,希望有一用就灵的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对机器的修理,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有根据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特征,才会找到有的放矢的方法。但是,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一切都得从对话开始,对话的效果就决定了教育的效果。作为父母,必须从学会对话开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造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