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的价值被低估的时候,并不会因此格外难过,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高兴,因为那是他们成长的证明。甚至,换句话讲,他们很可能把“被低估”干脆当作对自己的能力与成长的肯定。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清楚: 终将有一天,自己确定地被“过分低估” —— 那就是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自己是否曾有过被低估的感觉?那都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
如果很久没有被低估的感觉,说明自己的成长自己很慢很慢甚至在倒退了。
回过头来,从 “给别人打工”不如“同时给自己打工” 开始,我们渐渐看清了另外一个路径:“同时给自己打工” 不如 “彻底为自己打工”……卖时间终将不划算,那么买时间终将划算。
不断成长的人,终将遇到那个玻璃顶,直至“不得不”、“必须”、“必然”要冲破那个玻璃顶,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努力,事实上都是为了那一刻在做准备。
不参与竞争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安逸,就会自然而然地停滞不前 —— 越是年轻越是如此。
一语惊醒梦中人。没有竞争,就很少有积极性,也不会有太大的动力。甚至,即使是没有实在的竞争,只需连续三四天不看书不与外界交流,都会在意识中放松对于竞争的警惕,这多恐怖。脑子饿的时候,是最需要行动的时候。
所谓的教育,“耳闻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的更直接、更有效。
因此,我们更需要把自己置于对自己来说更好的环境中,更利于成长的环境中。
如果你有很多与他人共同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那你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给对自己重要的人提供真正成长的机会,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就会有很多人“自然而然”跟随你 —— 根本就用不着装模作样地发号施令。你喜欢那些终将冲破玻璃顶的人,你甚至会鼓励他们,怂恿他们,支持他们冲破那个玻璃顶,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谁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还有哪些人足够重要?为什么?而因此你又应该如何与他们共同成长?如果他们竟然不愿意与你共同成长,你又应该如何去做?
互相都在成长,一直在进步的好友,还有生命中重要的人。
对于共同成长,我的理解是互相是对方的标杆,不一定要在干同样的事情,甚至从事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但是双方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一起同行互相陪伴。
如果他们不愿意共同成长,那就做好自己的成长。当他们看到红利的时候,会跟上来。
能与之共同成长的人,必要条件是对方愿意成长。我们能做的,自己处于成长的状态,并获得实际可行的进步,到愿意成长的人的视野中,从而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