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亲密关系课程里,一位企业家太太声泪俱下,20年的婚姻里,她一直倍感孤独,丝毫感受不到先生的爱,对每日忙碌的先生最大的愿望是,“每天能陪我聊20分钟”。而现场的先生也很委屈,我每天辛苦创业,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回到家里已经筋疲力尽了,你怎么还闷闷不乐呢?
在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作者约翰·格雷提到,男人与女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计分方式截然不同,男人总是花尽心思,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完成大事上面,譬如给女人买一辆新款汽车,或者换一幢大房子,由此来博得女人的欢心。他们认为细枝末节上的努力不值一提,譬如做家务、给女人送一束鲜花、或者陪她聊天,这些小事在“情感积分榜”上根本得不了高分。但在女人看来,礼物无论大小,无论贵重轻贱,价值都是一样的,在她的“情感榜单”上,都只能得到1分。
有句流行语叫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恰恰因为稀缺,所以显得珍贵。我们有时间喝酒、K歌、刷朋友圈,却吝于给身边的人多一些时间,而这恰恰是他们感受到爱的方式。我们愿意向外界展现光鲜亮丽的形象,却常常把最简单粗暴的一面留给自己的伴侣,美其名曰“都老夫老妻还讲究啥”。殊不知,在亲密关系中,不加节制的情绪往往是最大的杀手,无论你如何含辛茹苦的付出,随意发泄的情绪,都可能会让你的亲密关系瞬间笼罩在阴影中。
在哈佛大学历时75年的“什么是美好生活”的研究中,追踪了724位男性,长篇累牍的调查信息显示,决定我们幸福质量的,不是原本认为的成功或者富有,而是良好的关系。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我们的亲密关系,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的时候最健康;良好的关系不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大脑,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可以说,亲密关系决定健康、幸福和成功,而我们又为这个超越一切的事情,付出过什么?
在我们许多人的观念中,这一话题太过家长里短,在我们漫长的教育历程中,也从未有人教会我们,应该如何与另一半相处。笔者曾经接触许多濒临婚姻破裂的人,他们在走进婚姻后,不自觉复制的都是父母的相处方式,争吵、指责、冷战……..这成为生生不息的循环,代代相传。如同宿命般,孩子延续着父母婚姻不幸福的老路。
痛苦能够中止吗?当然可以,但如同这世界上任何你想要获得的东西,幸福也必须为之花时间和精力,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通过科学的学习,不断的自我觉察和成长。
或许你会说,这么麻烦干嘛?换个人不就得了吗?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这的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只是换个人相处,你就一定会幸福了吗?
周围不乏再婚后依然过得痛苦而挣扎的人,他们哀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殊不知换一个人未必是幸福的保障,自我的成长才是。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蓝》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女主角平静的生活被一场车祸打破,丈夫和5岁的女儿在这场事故中丧生,她原本也想一死了之,但生活却猝不及防的给了她一个惊天逆转,在整理音乐家丈夫的残稿时,她发现原来自己深爱的丈夫,这些年一直和另外一个女人保持情人关系,而这位女士腹中已经怀了丈夫的骨肉。在经历了许多痛苦的淬炼后,朱莉选择去和丈夫的情人见面,并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留给了那个遗腹子,而她也从那一刻起重获心灵的自由,不再被过去的记忆与情感捆绑,有勇气迎接新的生活和情感。
诚然,生活不是电影,但笔者的确见过许多遭遇离婚变故的女性,曾经的她们,将所有的生活重心放在先生和孩子身上,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者从来没有想过,脱离了家庭,“我是谁?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离婚让她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除了是妻子和母亲,她们还是自己,这意味着,即使这世界上只剩她们一个人,也有能力把自己活得充实圆满,而不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曾经有人形容,真正幸福的关系是两个心智成熟的人的彼此陪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而不是我非你不可,没你不行,你是我幸福的唯一可能。
生命短暂,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幸福担起全部的责任,这太沉重,变数太多,而人的本性是向往轻松自在的。生活的悖论之一就是,当我们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要求,将更多的关注点回到自己,全身心的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时,那些期待中的幸福,反而会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