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25日约21时,就在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里,一男生因情感问题持刀残忍的砍向女友。4月30日,辽宁大连女子李某凌晨开煤气杀夫,发现对方没死,撕扯中她又拿起了菜刀砍向丈夫颈部。
近日看到百度热搜上的一则新闻:男生图书馆砍女生。4月30日,辽宁大连女子李某凌晨开煤气杀夫,发现对方没死,撕扯中她又拿起了菜刀砍向丈夫颈部。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就这两起令人痛心的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给恋爱和婚姻中的男女提供一些启发,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
我分两个部分来谈谈:第一个部分就谈谈爱情为何有“毒”,美好的部分我就不讲了,我只负责“排毒”;第二个部分提供下自己的建议供恋爱中朋友们参考。
Part I: 爱情为何有“毒”?
那么爱情到底有什么样的“毒”呢?先从生理机制看看爱情第一“毒”:科学研究发现,热恋中的男女,大脑中的奖赏机制被激活,就如同吸毒的状态一样。所以,爱情是让人有瘾的东西,一旦中途突然没有了,那可真是苦不堪言。那么突然被拒绝的一方,而且是心理弹性差的那种,就很容易做出可怕的举动;要么是自伤自杀,要么是伤人或者杀人。总之,就是要毁灭这造成ta痛苦的根源。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我早期文章:谈谈情,说说爱;里面有更详细的生理机制的解读,这里不做赘述了。
再从心理角度来探索下爱情第二“毒”,就是我前面说到的爱情中的破坏欲。这里,我要借用叔本华、弗洛伊德等人的一些相似的看法。从潜意思里讲,任何一种爱的关系都无法掩饰它的性目标。如果把这些爱交给自然之力来掌管,那么人类之间所有的相爱关系,无论以任何人为对象,都将以追逐性满足为目的。也正是如此,才让爱情变的充满痛苦与不确定性。在所有的性关系中,婴幼儿与母亲的乳房直接的关系是最先开始的;而这个乳房并不时随时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婴幼儿的第一次自我感觉的出现正源自于此,即来自于每一个人都会受到的创伤:即发现自己不能随时得到母亲的爱和回应。同时婴幼儿也体会到,无论自己如何回报这个他所爱的客体,他想要的爱也无法一直实现。因为爱的结果是不幸。爱如果拒绝接受这样的不幸,必将导致暴力。随着婴幼儿逐渐脱离婴儿期开始和外人接触,而这些外人的关系,不过是给他们哺乳的母亲关系的模仿和延续。同时,婴幼儿开始渐渐意识到,他们和母亲的关系中还有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自己的父亲,于是形成对父亲即崇拜又敬畏的情感。从而婴幼儿通过为了所爱之人,最初是母亲,之后是父亲,不断抗争而逐步独立为实质是哪个自我而存在。所以,当个体到达成人阶段后,就试图通过所爱的对象达到在父母那里未实现的理想。这也导致,不论我们在成人阶段后如何独立和个体化,一旦坠入爱河,我们便退化到最原始的,让我们感到舒服的熟悉的源头里。他把恋人带回到婴儿时期。处在婴儿期的人们无法将所爱对方看做是单独的个体,也无法体会对方的需要,因此每个人都冰冷冷地将对方作为满足自己的工具。而当他们感受不到爱的时候,又很容易转入报复的心态。如新闻报道的对所爱之人泼硫酸就是这样。因为,在这样的状态里,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行为的暴戾,无法体会这种行为可能给对方带来的情感的伤害。而在个体成长经历中,特别是婴儿期,与父母的失败或者病态的互动关系中成长的个体,将会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这也正体现了爱情的两面性:一面超前,一面朝后。就是说恋人们在本质上的矛盾性,我爱他,爱他给我的满足,我恨他,恨他无法保证能给我带来持久的满足。既然永远无法彻底满足爱的占有欲,欲望之下永远潜藏着愤恨与破坏欲的暗流。事实上,对他人的破坏冲动比比皆是。人类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暴力史,从屠杀到战争。人类的进攻性展露无遗,包括那些违背快乐原则的针对自己的特定行为。
正是这样的两种“毒”,才让爱情在美丽的外衣下,潜藏了未知和不可控的危险和破坏性。那么针对这样的破坏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自我保护呢?
Part II: 三招教你如何在情感中如何自我保护
这一部分,大家也可以阅读我上一篇文章:男士图书馆砍伤女生,心理咨询师三招教你情感中如何自我保护。这里我做了些新的补充和完善。
首先,谈恋爱尽量避免年轻化。青少年期是最易冲动的阶段,更容易引发悲剧。而在这个期间,父母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大家没有忘记的话,2011年发生的安徽合肥17岁中学生陶汝坤因求爱不成,将汽油泼向16岁少女周岩,并点火将其烧成重伤的恶性事件,这足以让我们警醒。这个事件本身有很多值得推敲的疑点,比如事件发生在受害者家中的卧室,其父母也都在家。所以,对于青少年阶段发生的爱情,父母还是要负起更多的责任。
其次,男女交往期间,亲密关系不宜发生过早。特别是女性,如果过早的将底线打破,将会给对方造成一种你已经完全属于对方的强烈占有感。一旦发生冲突,想要离开对方,将会导致更大的麻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询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一点,而且我也觉得很值得深思。比如高考,很重要,大家会很认真的查询各种信息,慎之又慎的做觉得;而做为恋爱婚姻甚至更重要的大事,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相信要“跟着感觉走”呢?这样的一种态度,到底是怎么出现并被广为传播的?或者是被逼婚之下权宜行事。我想这也解答了为什么当下如此高的离婚率,或者是半死不活的婚姻,并导致高发的出轨率,小三现象;在事实面前,一切都不言自明。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进入婚姻,也不懂如何经营婚姻,更不懂如何正确的结束一段痛苦的婚姻。
就在刚刚,4月30号那天,又一则新闻,辽宁大连女子李某凌晨开煤气杀夫,发现对方没死,撕扯中她又拿起了菜刀砍向丈夫颈部。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也无法想象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里,每天都经历了何等的痛苦与煎熬,但是妻子选择以如此激烈的方式试图结束痛苦的婚姻只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更大的不幸。在我早期的文章中:站在婚姻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女子如何避免遇人不淑的悲剧,列举了不少类似的现象。大家上网搜搜看,其实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悲剧真是的不胜枚举。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有些事情上,和亲人朋友求助是没有用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不再解释了。然而是什么让ta们忽略了去向专业人士求助呢?无论是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是法律人士(二者的工作领域不同,建议心理疏导先行,以避免出现自伤和伤人行为的发生),都一定会比向对方挥起“屠刀”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016年8月8日,艺术家杨烨在上海街头,创作了一个大型行为艺术,叫“孤独沙发”,上百穿着睡衣的女子,站在双人沙发上,手举各种盼男人回家的标语。我想问问,这是在对男人“滔天罪行”的无声控诉,还是表示女人都是无自我价值的存在呢?有人说,离婚是富人的专利,结婚是穷人的义务;也有人说,会过的人可以把日子过成诗,不懂的人会把日子过成屎。会不会过日子,才是人生不同结局的分水岭。而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就是要帮助你过好日子。还是我那句话:心调对了,家就对了,世界就对了!
继续谈心理咨询师对恋爱“排毒”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当下所处的都市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下,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很难对对方知根知底。这即是当代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男女,也同样包括来自五湖四海到同一所大学读书的大学生们所面临的真实状态。所以,在谈恋爱之前,我们很难了解彼此的过往和家庭背景,比如:对方家庭是否有精神病史,而不宜接受强烈刺激;小时候成长经历有何等的创伤;一贯的个性特征等等都难以了解,特别是原生家庭的模式,而这些信息则对我们真正了解这个“人”和评估风险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这正如我们常常会抱怨对方说:真没有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人,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我想每位被伤害的一方内心也一定有同样的想法。
所以如何早点看清“真面目”则是重中之重。在这个情况下,专业咨询师的介入就非常之重要。前面我讲到,无法对对方知根知底,因此我们看到的都是眼前的表象。而且在恋爱期间,双方会给自己带上一定的面具和伪装,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看。在这样的一种驱力下,某些问题就会被掩盖。而咨询师的出现,就可以协助双方,或者某一方,通过专业的服务来提供意见和分析,还可以通过一些投射测试和隐测验等等,尽早的拿开对方的防御和伪装,展示出其本来的样子。这样不仅可以发现可能隐藏起来的“魔鬼”,从而避免悲剧;更有价值的部分,则是可以实现向好的方向转化,无论是对直接来访的一方或者来访者的恋爱对象;并可以帮助来访者明白谁才是自己最匹配的另一半。而对于过去有过创伤经历的一方,因为过往经历的困扰,难以靠自己的认知和力量正确的处理情感关系的时候,咨询师可以做为过渡性客体的出现,给予他新的经验,从而使来访者获得新的成长。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下,赋予来访者新的经验的意义所在。在我早期的文章里,我也提到过这样的一个观点:我们的信念和认知都是基于过往的信息或经验得出的结论,塑造我们的是过去的经验。如果说你是“魔鬼”,是过去的经验让你成为了“魔鬼”,不是天生的“魔鬼”。在咨询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来访者,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和认知的偏差,可就是走不出来,因为他们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事情就是那个样子。特别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同弗洛伊德说讲:在发展出一个独立的自我之前,我们就开始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从来没有一个自我能够摆脱父母在场的控制。
所以,当咨询师以一个过渡性客体的出现,赋予来访者新的经验后,来访者的才有力量真正的实践他领悟到的新的认知和应当采取的正确的行为模式;并可以与过往的负面经历和解和认同。在这个方面,有的咨询师认为是要和过去告别,这是有些不妥的,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过去不是空白;对于一个个体,最需要的是和过去的部分和解乃至认同,从而从过去看似负面的经历中吸收营养,而绝非告别,因为告别意味着否定。
而当我们走到这样一步的时候,那么我们在所看到的那么多因为爱情而导致的悲剧事件,将会在极大的程度上得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