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初,省建设委员会指名将我借调去帮助工作,主要是参加省建委工作组深入到一些小水泥厂去摸情况抓典型,总结经验,以便在全省推广,进一步提高水泥质量产量。
同年,华罗庚小分队要来河南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由于小分队的活动是周总理亲自批准安排的,所以省领导非常重视,责成省科委成立了一个临时性的“河南省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办公室”来负责相关工作。我又从省建委被借调到该办公室。
在华罗庚正式来推广之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是印制大量的华罗庚的报告和相关单位运用优选法、统筹法取得成果的实例,并发放到各个地区、市县。然后各市县选好重点推广的厂矿,并事先学习运用,力争取得一定成效。我们办公室的几位同志分别到各地区检查督办。
八月,华罗庚小分队一行十多人来到郑州。先在郑州,后到选定的几个市、县作宣讲并在实际生产中推广。我陪着小分队全程活动整整一个月。能有机会见到心中仰慕已久的华罗庚,心情格外激动。华老温厚祥和、器宇轩昂,一眼就能捕捉到那种知识分子典型的特有气质。由于小时得病,导致左腿残疾,走路都得拄着拐杖。这位数学奇才,身残志不残,由于家境困难只有初中学历,靠着天赋和自身刻苦努力,28岁就成为清华大学的正教授。后又到美国任大学教授。1950年祖国解放,他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不愧为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和誉满中外的大数学家。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全国各地企业推广应用,为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是他不辞辛劳到全国推广双法的真实写照。
由于省里的重视,所到之处的地、市、县领导均以高规格的贵宾级待遇接待我们。当时的小轿车还很少。我们一行人十好几个,就得好几辆。而且一辆车不能做的满满当当的,一般只坐两人,不能超过三人。有的县只有一辆甚至没有轿车,那也得想法向别的市、县借来。住的是当地最好的招待所(当时很少有什么宾馆)。到平顶山市时,将我们安排在该市最好的当年专为接待苏联专家而建的招待所,一人一间房。第一次睡那种特软的席梦思床,睡下去,屁股就像落到一个软坑里似的,翻个身颇不方便,很不习惯。到一个县里,当时的招待所都很简陋,一个房间四张床。为了表示对我们的高标准接待,竟把其中三张床拿出堆到院子里,每间房只留一张床,权当单人间。我当时想,有这个必要吗?何必这样!
吃的更不用说了,每顿都是大鱼大肉的美味佳肴。我本来是比较瘦的,自那以后,就胖了起来,并再也瘦不下去了。
华罗庚是搞高深的纯数学理论研究的,论文无数。但对于具体的生产实际了解较少,因而在报告中,所举的一些实例和运用方法并不完全妥当。我抱着严肃负责的科学态度,为了使华老的报告更加严谨,给华老写了一信,提出四点不同意见供参考。华老虚怀若谷,由他的秘书答复说,华老接受了其中的三点,另一点还需再继续研究。
离开河南后,华罗庚又带着他的小分队到别的省市推广。到湖南推广时,湖南省邀请河南省派两位代表去参加相关活动,我也去了。最后和华老一行离开长沙。湖南同志送给华老几篓湖南有名的无核橘,我还帮着将这些橘子搬到火车上。
我仍然留在河南省科委继续做推广和总结工作,并两次随省科委副主任到北京北太平庄4号院的华罗庚家中,向华老汇报后续工作的进展情况,科委副主任主讲,我做些补充。有一次华老住院了,我陪省科委副主任,也前去医院探望。华老为人随和,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华老谈吐幽默,写过不少诗,是位科技界的诗人。
我离开南阳水泥厂快两年了。厂领导向省建委多次要求让我“归队”。领导优选法办公室的省科委,则希望我多在一段时间,甚至想把我调省科委工作,但厂里坚决不放。直到1974年底,我才从郑州回到了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