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障碍7:群体生活中隐藏着陷阱
除了容易天生忧郁,大象第二个突出的性格特征是——爱抱团。
人类是一种典型的群居动物,个人的生存能力是很有限的,但一群人抱团之后,相互扶持相互保护,力量却无比强大。但是,群体既是我们的幸福保障,却也埋藏着很多幸福陷阱。
群体中的其他人可以保护扶持你,也可以伤害你,还会利用你的群体心理来坑你。他人既是天堂,他人也是地狱。
所以群体生活中隐藏着各种陷阱,就成了我们遇到的第7种幸福障碍。
最典型的一种陷阱,就是有些人会利用互惠心理来给你挖坑。互惠心理,就是我们有一种不想欠别人情的本能。别人给我们提供了帮助,我们在无意识中就会自动产生一个心理压力,想要把人情还上,这是支配群体生活的一种底层心理。大象是很不喜欢欠人情的。
于是有人就会利用这点来操控我们的行为。比如,超市里有各种免费送吃送喝的,那就是在利用互惠心理。免费的往往都是最贵的,吃人手短,拿人手软,喝完免费的酸奶,是不是就有那么一点亏欠感,不顺手买一提就好像有点对不起销售员?
当然还有比这还微妙的手法。比如说,在谈判时,为了让你答应我的一个小要求,我就先提一个大一点的、夸张一点的要求。如果你拒绝了我这个夸张的要求,那我就退一步,提我那个小要求。
这么一操作,你同意那个小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升。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感觉我们退让了一步,你的互惠心理就会被触发,你心中的那头大象就会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对等地”退让一步,接受我那个小要求。
人们潜意识里觉得让步也是要互惠的,所以这是一种“互惠式让步”。但你其实中了我的圈套,因为我一开始的让步其实是假的。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威力是非常强大的。有个实验,在大学校园里街采,问路过的大学生愿不愿意每星期花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当辅导员,为期至少两年。结果当然是所有人都拒绝了,这个要求太过分了。
然后,研究者紧接着问他们愿不愿意花一天时间陪伴一群少年犯去游览动物园,结果很多大学生居然就同意了。但实际上,后面这个要求也是非常过分的。直接拿着后面这个问题去问人家的话,大部分人也都会直接拒绝。
那怎么样抵御这些利用互惠心理的陷阱呢?
第一,“知识就是力量”。
这种利用互惠心理给人下套是直接对大象施加影响的,那种亏欠感是无意识中自动产生的,我们都未必意识得到,所以总是防不胜防。但这种下套的技巧一旦说破,一旦你现在已经知道了有这种伎俩,你就不会那么容易上钩了。
了解这类骗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训练防骗技能的过程。这就跟魔术揭秘似的,看魔术师表演时感叹神乎其技,但看完魔术揭秘之后就感觉是那是在侮辱智商了。所以,第一个防御手段是“知识就是力量”。也就是说,在这里,骑象人还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只要骑象人火眼金睛,它就可以提醒大象,让它转向。
第二个防御,收敛起自己的亏欠感。
在第一步之上,一旦你识别出对方是在用互惠心理给你下套,那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收敛起自己的亏欠感。你要知道你不欠对方什么,对方只是利用你的亏欠感赚钱而已。
小结一下:大象容易掉进群体生活中的陷阱,比如互惠心理被人利用,这也是一种幸福障碍。但我们可以在擦亮骑象人的眼睛基础上与这个幸福障碍周璇。
幸福障碍8:我们无视自己的缺陷
在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大象除了不愿意欠人情,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大象总觉得“错不在我”,尤其是在跟别人发生冲突、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正确的、贡献更大、牺牲更多的那一方。换句话说,大象是很好面子的,它特别在意维护自尊。
这是造成人际冲突,阻碍我们自我提升,也是阻碍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错不在我”的心理,生活里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贡献。
在美国的一项研究里,有70%的美国高中生都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超过平均水平,这里面显然有一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这个研究里大学教授对自己的好感更是夸张,有94%的大学教授都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超过平均水平。这挺有意思的,学识越高,越是自我感觉良好到夸张的地步。
在另一个研究里,丈夫与太太在估算各自所承担的家务时,双方估算的数字总共加起来高达120%,显然至少有一方高估了自己对家务的贡献。
除了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我们还很少承认自己会犯错。在各种暴力冲突里,无论哪一方,哪怕是那个大家眼中的施暴者,也很少承认自己有过错,他们几乎都认为自己只是回应别人的挑衅,常觉得自己才是被害者。
我们作为旁观者,感觉暴力冲突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当事的双方都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这是人与人之间冲突不断的一大根源。
那我们可以克服“错不在我”这种心态吗?
我们要经常回想一下最近你跟某个自己在意的人起冲突的情景,找出自己行为不当之处。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过错后,我们就会听到自己内心的辩护律师拼命帮自己找理由开脱,把过错怪到别人头上。这时,不要听内心辩护律师的。承认错误的那一刻很痛,但接受之后,你就会觉得放松下来,甚至很愉快。
这段话乍一听挺水的,很像那种“妈妈似的唠叨”:
“我上课专心不起来。”
“那你要专心起来啊。”
“我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那你要看到啊。”
但实际上,刚才这个建议里有一个关键,那就是我们要把“自我反省”与“自尊”区分开。
大象对自尊是百般呵护、非常敏感的。良好的自我感受,是我们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是很难动摇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放下自尊,而是要让自己明白,自我反省其实并不会伤及自尊。
认识到做一些愚蠢、不道德或伤害他人的事情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愚蠢的、不道德的或残忍的人;一次欺骗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成为一个“骗子”,除非我不断为自己辩护。
这段话就是应对“我们容易无视自己的缺陷”这个幸福障碍的方法,那就是我们要明白,自我反省不但不会伤害自尊,反而是对自尊的一种维护。
幸福障碍9:人生意义难寻觅
幸福感,对于某些人来说等同于快乐的情绪,“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幸福跟快乐的情绪关系不大,而是在于“发现人生的意义”。找到意义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个没有任何人知道确切答案的“天问”。实际上有很多人会花很多时间强迫性地追问:我活着为了什么?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追问来追问去,总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于是就陷入了虚无,觉得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根本都没意义,自己活着也没有意义。
这时候,这个人就陷入了一种特殊的抑郁状态,叫作存在主义抑郁。这当然是一种重大的幸福障碍。很多人,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都体验过这种抑郁。乔纳森·海特在书里说他年轻时就曾经因为觉得人生毫无疑义而陷入这种哲学式的忧郁里,甚至考虑过自杀。
不过,尽管直接去思考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可能找不到满意的答案,但是人们在下面三种情况下至少是会在主观上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的,会沉浸在一种“很有意义”的感受里。哪三种情况呢?
首先,是被爱包围。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我们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渴望与他人建议里牢固的情感依恋关系。没有哪个人是孤岛,男女老少都一样。
但建立完善的爱与依恋关系充满了挑战。比如,孩子要与父母之间建立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关系,那这既依赖于先天的基因,也依赖于婴儿早期父母亲对孩子的抚养方式;想要跟恋人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也很不容易,爱情的进展充满变数,维持持久的爱情关系也充满挑战。
尽管建立完善的亲密关系非常艰难,但它还是值得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争取的。爱,虽然“俗不可耐”,却是对抗人生的虚无最强大的武器。
其次,除了爱,还有工作。
工作这件事好像是站在幸福感的对立面的,说起工作,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抱怨。
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对工作的态度可分为以下三种:把工作当做一份“差事”;视工作为一份职业;把工作当做一种事业。
当成差事,应付过去就行了。当成职业,那就会去追求升迁和薪水。而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那么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实现自己的抱负,你就会经常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里去,这时候,你会感受到那种自己与所做的事合二为一,酣畅淋漓又充满意义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心流”。
心流,也是反制虚无的一把利器。所以说,寻找到一份让你觉得能够当作事业来做的工作,这很困难,但也值得尽最大的努力来争取。
第三种情形,感受到自己属于一个比自身更庞大的事物。
感觉自己的“小我”融入一个“大我”的时候,我们也会体验到强大的意义感。融入“大我”,可以是投身于一项时间、空间或者影响力上都远超个人生命尺度的大事业,比如很多成功的科学家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在跟宇宙、跟真理对话。
融入“大我”,也可以仅仅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奋斗,比如有很多参军的士兵都有过感慨,一开始觉得一群士兵一起踢正步只是在打发时间,但几个星期训练下来,他们心中就出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他们感觉自我扩散开来,与这个每天同呼吸、共命运的群体融为一体,并且深感幸福。
小结一下:人生的意义不易寻觅,这是最后一个可能也是一个终极幸福障碍。但我们通过爱,通过全心投入的工作,通过融入“大我”来填补人生意义的缺失。
总结:争取幸福是个系统工程
从《象与骑象人》中提炼出的九大幸福障碍和应对之道,我们就全都介绍完了。那最后,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过上美好、快乐、充实又有意义的人生?
书里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条件,然后再耐心等待。
有些条件在自己本身……有些条件则在自己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
这段话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争取幸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绝不是靠“一招鲜”、一个秘方亮出来就能解决的问题,幸福是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综合提升之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林林总总的细节中一点点的精进之后得到的奖赏。
持之以恒,聚沙成塔,
涓滴汇海,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