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社戏》文章最后这样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中,课后“思考与探究”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①“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村民。②时隔久远,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③《社戏》原文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的不好感觉,于是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
从这样的答案中不难看出:编者也认为那晚的戏不怎么好看。
教学实际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也是这种观点,但作者却认为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通过对文本的细心解读,与《社戏》原文的观照,可以看出作者对看社戏的重视,对社戏的喜爱。因此这个问题除了从作者对淳朴的乡人乡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来理解,还要围绕作者对社戏的喜爱去分析理解。
一、不是第一次看戏却是第一盼望的。因为“我每年跟了母亲”去平桥村,住在外祖母家里,平桥村“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作的”,所以,在平桥村看戏,已不是第一次。但却是“我在那里第一盼望”的,可见,作者对社戏一定留有很深很好看的印象,否则,不会每年去看戏,仍然是第一盼望的事情。
二、看社戏前层层渲染。没有找到船时“我”焦急万分,“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想象着“他们在戏台下喝豆浆”;“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通过找不到船时我和伙伴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社戏在少年们心目中是何等的好看、精彩。
三、看社戏途中心神荡漾。找到船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有说笑的,有嚷的”,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一路上高兴异常,船快如飞,“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急切中却把松柏林当成了赵庄,把渔火当成了戏台。远望戏台,“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把戏台想象成“仙境”,写出了社戏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实写、虚写相结合,丝丝入扣地写出了作者对社戏的渴望和喜爱。
四、看社戏时满怀期待。小伙伴们白天已经看过了,但仍“都挤在船头看打仗”,一个“挤”字,写出了少年们对社戏的喜爱。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功夫,是双喜“日里亲自数过的”,写出了少年们喜欢看武打之类的戏以及对看铁头老生表演绝技的期待。而“我最愿意看的也是蛇精和跳老虎之类的武戏,但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写出了我的遗憾之情。有些疲倦了,但“支撑着仍然看”,可见少年们对能看到喜欢的戏充满期待;忽见有“有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的武戏,“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无论多么困乏,小伙伴们仍然喜欢看自己能理解的戏。
五、返程途中仍兴奋不已。回望戏台如来时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被红霞罩着,“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已是深夜,他们仍有说有笑,加紧摇船,可看出返航时心境与来时一样,情绪并不低落,由此可见,少年们心中对社戏的喜爱程度。
从以上五方面可以说明,社戏在作者及少年们的心目中地位是很重要的,是非常好看,值得回味与留恋的。可以说,课文始终是围绕着作者对社戏的喜爱来展开描写、收束的。
六、倒数上去二十年中两次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第一次是人多且嘈杂,“我的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似乎这戏太不好”。第二次是重价购的募捐宝票,但仍“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由于这两次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
尽管当时作者已经41岁,距离文中所写看社戏的时间已经相差近三十年,却还能那么细致地记叙描写,完全看得出作者对那次看社戏的喜爱和难忘,所以才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了。
至于当晚看戏时作者和小伙伴们的疲倦扫兴感觉:“有些疲倦了”,“大家也都很扫兴”“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如何理解呢?
我认为,尽管作者和伙伴们喜爱看社戏,并且充满了无限期待,但那晚的社戏的确使抱有极大期待的作者有些失望,有以下几方面:
①因为其他小伙伴们白天已经看过戏了,晚上自然没有新鲜感,兴致高不起来;②没有演出自己最喜欢的武打之类的精彩戏,喜欢的铁头老生没表演绝活;③老旦们唱的是孩子们听不懂的枯燥的文戏,不太适合孩子们的口味;④他们的船停靠在“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的地方,咿咿呀呀的唱词毕竟听不慎清楚;⑤这些小伙伴们“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他们根本不理解戏的内容。
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来说,对社戏内容的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他们满怀期待地去看戏,戏却没有他们期待的那样精彩,于是他们有了疲倦扫兴之感。
所以孩子们不喜欢的是当晚社戏的内容,而对社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是非常喜爱的,而且是发自肺腑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始的需求与冲动,那是对孩子们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启蒙,这种喜爱与启蒙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痕。
因此,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仅从看社戏经历中感受到的作者对儿时岁月的难忘,对淳朴的乡人乡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来理解,还要围绕作者对社戏这种戏剧形式的喜爱去分析理解。
作者正是和伙伴们一起,在观看所喜爱的社戏的经历和感受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人的淳朴可爱,儿时岁月的自由美好,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留恋,表达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俗文化的爱,所以作者在文末无限深情地写道: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逗,——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