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呢?”“还有呢?”李老师几乎不会直接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从开始的迷惑到接受,到听到问题自动反求诸己,开启了从外求向内求的模式。
习惯了“你说一,我说一”的方式,对李老师温文儒雅抱持的教学,最开始显然不得要领。疑惑时,伸出手似乎无处可抓、找不到想要的依靠,却又明明知道自己是被老师接纳的,怎么都是可以的、温暖的……
第二天下午,我做的练习被肖老师复盘(情境),对比的刺激下,仿佛开了窍。突然有些领悟了,两位老师都在怎样地教我们(想法)。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插话(行为)。那一刻进入了这两天情绪的最高点,抑制不住的兴奋(情绪),禹龙说我脸都红了(生理反应:面部肌肉升温)。
李老师在用“情境、想法、情绪、行为、生理反应”五要素,帮我们构建一个认知的框架。在生涩地模仿练习中,逐渐升级我们原来的认知,用这个框架去归类、分析、理解遇到的事。而具体如何归类、提问,又和肖老师一直强调、培训的基本功息息相关。(比如如何区分是情绪还是想法,如何通过三个以上的共同点找到来访者的思维方式)。五要素撑开了思维的空间(准备作为每天“自省”的图示)。基本功帮助我们把来访者提供的信息具体化,准确归类到五要素。写到此,收获的喜悦油然而生!
李老师教认知行为疗法,让我们成了自己最早的“来访者”。每天都可以用这个来做练习,当越来越熟练时,认知行为疗法就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时刻觉察着自己的自动思维。自动用认知行为的框架去倾听,理解自己和来访者。或许这就是李老师由远致近教学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