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们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与被干扰,时间不可控,信息变多,阅读变浅。”一提碎片化,人们都摇头。碎片化,知识不成体系,你知道的是对的,却不是全部。
碎片化时代,时间、资讯都被分割了,我们无比焦虑。
世道在变,由不得你。我也想留在“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美好时代,但时间往前走,跟不上趟,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大部分人之所以效率不高,因为他们采取了工业化时代的方式 ,来管理互联网时代的时间。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模式,比如有人想认识我,却加不进读者群,因为她的微信不能购买微课。比如我喜欢记手帐、随身带笔记本,也有朋友笑我是原始人:手机有那么多功能你不用!
有同龄友人一度坚持不用微信。他是电视新闻制作人,认为不接触微信可以不被碎片化信息打扰,保持清醒的分析与判断。最近他不得不加入微信大军,承认这是趋势。很多功能他也搞不懂,好在下面还有一群年轻人,随时帮他轻松搞定。他像一面镜子,我不是一样吗?遇到一些搞不定的,要么不想动,要么交给助理。
时代不同,时间流也不同。农业时代是心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牛郎织女,我挑水你浇园;工业时代是马达声,重复做相同的事,想想卓别林《摩登时代》里流水线的画面;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它是交响乐,各种乐器同时奏响。
超级个体,在这个时代需要3种能力:
1、碎片整合能力
2、单线程到多线程能力
3、放空能力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电脑,这三种能力就演化成了电脑不可缺少的三种能力:磁盘磁片扫描、多线程处理能力、内存清理能力。
02
每个人都需要进化这三种能力。
它带给我反省,如果每一项能力满分为10分的话,我能给自己打几分呢?
整合能力7分,多线程处理能力4分,内存清理能力5分。
碎片整合能力
碎片整合能力,让我想起台湾的薜良凯老师。
薜老师曾是台湾最大的城邦出版集团副总经理、诚品书店的事业部营运长、台湾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学讲师,当初李欣频老师介绍说他一天可以看40本书,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儒雅的薛老师云淡风轻:“没什么啦!因为看的书太多,捧起一本我就知道它是哪个体系的,源头是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原来他知道这些书之间的关系。我们眼里的40本,在他眼里可能就是两三本而已。
记得那晚薜良凯老师讲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记住一个人,他的方法让人大开眼界。现在我与友人重逢,依然可以说出第一次与其见面对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戴什么样的配饰。人人都喜欢被别人记住,特别是细节,不是我记性好,而是有方法。
我自己现在比较满意的是可以把所学融会贯通,并运用自己的经历和案例快速整理出更接地气的课程体系,进行生动有趣的输出。在这方面,要真诚的感谢古典老师和新精英的系列课程,让我有了一通百通的感觉。或许是积淀到了,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冤枉路。
多线程处理能力
这是我需要提升的,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过去的模式是完成了一个任务再接手下一个任务。这真像计算器啊,一次只能计算一次,下次归零重来。而计算机就不同了,一边听音乐、一边下载,一边写文章或微信。曾经我的下属一边工作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这让我很反感。多年后想起此事态度大不同:只要完成任务,管他是否听音乐。提醒自己:你可以多任务同时进行,做好规划和实施策略。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练习。我在实践中偶尔也会走回头路,好在身边是一个具有学习力和思考力的朋友圈,总有人提醒我:后台多线程,前台专注。现在自己越来越像计算机了,前台窗口别人看到的是你的单任务呈现,实际后台多任务同步进行。
清空能力
这是我修行的一部分,现在每天仍在学习,但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到处上课,投巨资上国内外顶级大师的课程。当时觉得自己这也缺,那也好奇,想了解。当清晰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确一辈子要做什么时,很多课程我都放弃了。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有什么,我开始向内看,倾听自己的声音,而不再只是跟随,发现自己本身就是宝藏。一边整理,一边清空,与内在链接更紧密,更有力量。
放空自己,暂时不用大脑。让新的信息和感受进来,最后才启动程序:信息-感受-思考-决定。
碎片化时代,让你焦虑,焦虑多半是能力不足,它逼着你进化三种能力:整合分拆、后台多线程前台专注能力、清空能力。
你不改变,什么时候被淘汰都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