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注
大脑是天生没有办法长时间保持专注的。
改善方法:一是移开吸引我们注意的事物,比电子设备,找个安静的环境。二是任由自己走思绪飞一会儿(走神),然后再回来。
走神的时候,只要不关注每一个想法,不要抗拒分心的事儿,也不要盲目的屈服,而且能避免因为无法专注而变得沮丧疲惫,或是更加不专心。就能把注意力带回到手头的任务上。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保持注意力集中,真正的秘密武器,也许并不是纪律和意志,而是自我同情。请允许自己有喘息的机会吧。
2.运动+饮食
提到这两个词会想到减肥,但是当因为减肥才关注这两个词的话,我们就亏了~
我们经常忽略了一个早已知道的事实,那就是身体状况会深刻的影响到我们的精神状况。大多数时候,我们区分身体上的和情绪上的感受,会非常的困难。
运动,对精神状态有显著的即刻调节效果。运动可以让血糖值稳定下来,还能够增强积极的情绪和感受,降低焦虑水平!
除了通过运动来给身体充电,还可以通过策略性地调整吃喝的内容和数量,来对抗心理的疲惫。
比如碳水化合物,更能提高短期记忆力,而蛋白质则更能令人集中注意力。摄入少量脂肪,会提升一些执行功能。
比如摄少食多餐,能够帮助人体控制血糖水平,而稳定的血糖水平,对思考能力,尤其是工作记忆,有积极的影响。
比如多喝水,能更能带来良好的认知表现和情绪。不要小瞧一杯水的功效,它能让你的头脑变得敏锐起来。
比如如果吃得太多或喝了含糖的饮料的话,我们就会在几个小时之后,变得昏昏沉沉,疲惫不堪,有时还会控制不住的想睡一觉。
这样想来,我们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感受。重新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运动和饮食。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是不是就更能让我们关注和坚持了呢~
3.自控力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自己办不到某事是因为毅力不行,然后会有些丧气,其实有可能并不是,可能是因为我们耗尽了自己的控制力。
自我意志,既自控力,是大脑发挥的主要执行功能之一。 进行自我控制,当然会削弱我们的自控力。
当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自控行为之后,我们这部分大脑功能往往就会显得疲惫。当我们消耗了自控力之后,大脑再要完成自控性任务就会艰难得多。
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早餐抗拒了甜甜圈的诱惑之后,中午就会难以拒绝某个同事生日午餐上的纸杯蛋糕,而拒绝晚餐之后的甜品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们大脑最终还是屈服了,放任我们狂吃了半桶冰激凌。
所以不要轻易消耗自己的控制力,把它用在关键的时刻,可以在遇到的时候,选择避开,以免消耗~
4.视野
我们总说要拓宽我们的视野,那到底啥是视野,怎么拓宽啊?
关于视野,我最近的心得是,一是要看的宽、二是要看的深。
宽:古代和未来。站在现在,从古至今到未来的可能性,自然就宽了,比如,你懂了秦始皇帝,也能看到万历十五年,还了解基础科学才是未来,自然就比别人视野宽阔。视野宽阔自然格局就高,至少能看出事情发展的走向和主要矛盾。
深:自然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你不仅要知道明代不如随唐盛世,也知道明清是如何落寞的,不仅知道基础科学重要,还知道物理才是王道。这样就更能了解在现在的生活什么才是重要的。
这就是我暂且理解的视野,也深刻地明白:视野确实决定格局。
怎么拓宽:自然是多读书啦~
5.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整套关于世界的看法和信念体系。具体而言,它不是一套各自独立、毫无关联的信念大杂烩,而是一套各种信念丝丝入扣、完整一致的思想整体。
怎么理解咧?比如,现在的人们自然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是中心,是不是想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但是在古代西方,也曾存在过“地心说”,既地球不动,太阳星星围绕地球转。
这就是不同的世界观。
世界观不同,会影响我们是否认知真理和科学发展,进而影响整个时代的变迁。
比如,往天上扔一块石头,然后它掉落下来,我们会说是地心引力使它下落(日心说),而不是认为万物都要回归宇宙中心(地心说)。
突然想起我不(xue)太(bu)爱(ming)学(bai)物理,可能是我的世界观和牛顿的世界观不太一样。
6.习惯
习惯到底是什么?我理解的就是下意识行为,就是把重复的行动变成无意识的自动状态。身体学会了某种行动,不用思考或努力就可以轻松做出反应。比如刷牙。
而我们的行动太多书是由我们的习惯所决定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啥习惯特别重要了。
有培养习惯的习惯吗?可以把坚持一件事本身就变成一种习惯吗?如果可以有通用的培养习惯的习惯的方式方法,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这个通用方法用到任何一个具体的习惯的培养中呢?
我觉得应该有。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暂且想到的一是培养微习惯,一点点从简单的开始;二是简单记录,把培养习惯的过程刻意地记录下来;三是让行为模式化,就像到时间就吃饭一样,到固定的时间就做固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