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国家很神奇,它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却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一年有300多个大小节日,一个人可以兼信多个教,几乎每个人都有信仰,还有,整个国家庙宇的数量比住宅还多。
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尼泊尔。
尼泊尔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国家,但却能在幸福指数上独占鳌头。反观一些生活条件比尼泊尔好的国家,幸福指数却并不乐观。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天天幸福快乐,永远处于喜悦快乐的情绪里。
现实是,一个人只能一段时间或是一天中的某些时刻处于幸福快乐的状态。其他时候都处于梭罗所说的“平静的绝望”中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幸福呢?要如何做才能收获幸福呢?
当我们提前幸福,总会有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你没法去描述它,也摸不到它的样子。有时,它离我们很近,有时又很远。
说到幸福二字,常会提到“快乐”或是“满足”这些词。那幸福是不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感觉,就像快乐一样?没有痛苦?开怀大笑?是好运气?是类似获得冠军后的喜极而泣,是得到得到显赫的地位的满足感?是做成一件事后的成就感?还是没有痛苦?
但是这些所谓的“快乐”“幸运”“满足”虽然让人感觉很好但都转瞬即逝,经不起推敲,不能持久。
在《幸福的方法》这本书里,作者泰勒 本沙哈尔给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自得其乐,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会经历痛苦,会失落甚至失败,但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快乐很好理解,那什么才叫有意义呢?
我们在过生活时,总会下意识的去设定不同的目标,比如好成绩,大房子,高权位,那这些是我们认为的意义么?好像不是,因为很多时候,当这一切实现后,我们又会回到空虚感中。
但是如果我们给目标赋予意义,注入自己的感情,这个意义不再为了满足社会标准,不再是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是完全发自内心,全然靠自发的行动。当我们有了这种目标感时,是不是会不一样一点?
确实如此,当带着全然的热情去做事时,所有在做的事情将焕然一新,整个人有了更多的使命感,生活也开始发光起来。也会达到萧伯纳所说的“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这真的太棒了,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那就去养成保持幸福的好习惯吧,就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将它培养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那什么样的习惯会让我们更幸福呢?
比如:每周运动三次,每天冥想十五分钟,每周和家人聊天至少三次,每月看两次电影,每年旅游两次,还是努力的工作。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寻找使命感的方法:MPS模式。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strengths)。这时候我们需要问自己三个关键问题:
1.什么能带给我意义?
2.什么能带给我快乐?
3.我的优势是什么?
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答题顺序,然后找出这三者的交集,交集处的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p99)
MPS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我们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但除了做出选择改变生活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自己通过给当前所从事的工作里增加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喜欢的事情,从而让他变得更具使命感。
但是我们要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从自己所做的事情里找到意义和快乐。
就像爱默生说的那样“对于不同的脑袋,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幸福也是同样的,它并不由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决定,就像尼泊尔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一样,幸福不会由外在的物质或者表象所决定,关键在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