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0 一百五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五章。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这一章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就是周公。历史上周公有好几个,这里指姬旦,姬姓名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周,爵位是公,所以习惯上都称他为周公。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医学大家。他的事迹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甚至有人把他尊为儒学的奠基人。
我们知道武王伐纣以后,虽然商朝在政治上灭亡了,但是残余势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并不稳固,出现了管蔡之乱(武庚叛乱)。正是由于周公英明决策,及时东征,把商朝的残余势力得以根除,周朝的统治地位才真正的建立。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周公在总结了商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对周王朝的国家体制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安排,也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不仅勤勉履职,日夜操劳,常常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同时,他也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思想家。他对商周之际的社会历史变革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在传统的宗教的天命观中加入了德的概念,提出以德配天的宗教政治伦理观,从而形成了敬天、明德、保民的思想体系。
啥是敬天呢?就是周公认为天命不可违,天命不可不敬,否则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根据这样的一个理论,商纣虽然也是上天之子,但是他不敬天命,所以就失去了天命的保护,从而政令不能通行四方。周朝之所以能够取代商朝,那是因为周文王是克“明德慎罚”。所以天命要改授于周,令其替代商朝统治四方。很明显,经过周公这样的改造以后,就为周王朝取代商王朝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周公把敬天、明德、保民三者联系起来,明德是敬天的具体的要求,而保民又是敬天的体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表现出了一种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周公关于敬天、明德、保民的思想对于后来儒家学说的影响很大,因此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周公辅佐成王七年,身贵而愈加谨慎谦虚,家富而愈加勤勉节俭,他鞠躬尽瘁,赢得了天下人的尊敬。在周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已经完成了维持周王朝统治天下的布局和使命,功成身退而不居。所以周公一直都是孔子心目中的偶像。
到了春秋时代则出现了礼崩乐坏、纲常混乱的情况,因此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要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公之礼,来恢复天下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从而安定天下。孔子也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我们看文本中所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从这句话里边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孔子应该已经是年过70了,这一番话让人是感慨万千。
孔子在感慨什么呢?他为了恢复周礼,为了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为之努力了一生,但是成果怎么样呢?我们知道,孔子最后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又重新回到了鲁国。可以说一生的政治理想不仅没有实现,而且也让他看到了以后也不可能实现,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
我们从这一章的叙述里面可以做一个推测,现在孔子认为他老了,而且非常老了,老到什么程度呢?已经不能梦见周公了。这说明他在年轻的时候是常常梦见周公,而周公作为他的一个偶像,应该在梦中给予了孔子极大的精神上的鼓舞和智力上的支持。
我们常说有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孔子是以天下为己任,在年轻的时候,恐怕是常常梦到周公。说明他的心气还是很大的,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周礼,他为此是一生都兢兢业业。而主要的办法就是设帐收徒,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弟子们到各国去为官,去从政,从而来协助他实现社会理想。
我们知道,孔子穷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一直是沉浸其中,热爱教学。如果我们现在每个老师都能够沉浸式的思考,怎么做好本职工作完成教学,经常梦到的是孔子,那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应该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的。而现在孔子在感叹,我现在真的老了,已经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这是一种心酸的哀叹,也是看不到未来前途的一种心灰意冷的表现。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孔子,他的大脑思维的活跃程度已经不如以前了,一到晚上可能就昏昏沉沉梦不到周公了,所以才有这么深刻的感悟和痛惜。
李零讲解
孔子生于鲁国,长于鲁国,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他爱周公,是爱鲁国,爱鲁国保存的周礼。这是当时的爱国主义。后来的儒家都喜欢讲周公,周公摄政,传为美谈。要篡天下的也喜欢讲周公,比如王莽,比如曹操,都自比于周公。周公的象征意义,是干天子的事,没天子的名。……
孙中兴详解
本章应该是孔子晚年的自述。有一断句法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没变。
孔子感叹地说:“我真是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我已经很久都没梦见周公了!”
孔安国最早的见解是:“孔子老衰,不复梦见周公,明盛时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也。”邢昺和朱子都附和。有人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孔子此说是在感伤周朝的礼乐崩坏,所以才说“不梦”(皇侃引李充的说法)。所以“衰”有“身衰”和“道衰”两种说法。
我们在《八佾篇》第十四章说过毓老师承继公羊学的传统,认为这是孔子思想的“三变”:早期“信而好古”,以周朝礼乐制度为理想,赞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3.14);本章则是孔子的思想转型期,开始抛弃原先的想法,而准备创生自己的理想,才说出不以自己的偶像周公为梦想;最后,孔子坚定了自己的“礼运大同世界”,大胆说出“吾其为东周乎”(我的理想难道还是效法东周吗?潜台词是“我要创发新的礼运大同世界”),周公也变成孔子口中的“小康六君子”(《礼记·礼运》)之一,离“大同”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一般人都把“梦周公”当成“想睡觉”的美称。明朝晚期冯梦龙在《笑府》一书中就搜罗到和此有关的一则名为《昼寝》的笑话:“一师昼寝,及醒,谬言曰:‘我乃梦周公也。’明昼,其徒效之。师以界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说昨日并不曾会尊师。’”
一个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是:周公到底为什么是孔子早期的偶像?
简单说,大概有几点。
首先,周公制礼作乐,让周初的政治和社会井然有序。这是让身处礼乐崩坏时代的孔子非常羡慕向往的。
其次,周公的为人“素位而行(谨守本分,思不出其位)”“礼贤下士”“不骄不吝”(《泰伯篇》)。周公在武王死后,辅佐年幼的成王,虽然他当时的权力大到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他并没有像传言所说的“要不利于成王”。另外,他也为国求才若渴(《荀子·尧问》),有贤人来访,就算是在洗头,他也会把头发挽起来马上出来接见,就算是正在吃饭,也会把饭吐出来,马上接见,丝毫不敢怠慢。他特别嘱咐过他的儿子伯禽,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被封于鲁就骄傲起来,看不起贤能的人(《说苑·敬慎》和《韩诗外传·卷三》)。
接着,周公的治理之道是“亲亲尊贤”,而不是姜太公的“举贤赏功”(《韩诗外传·卷十》)。
还有,周公也教导成王“桐叶封虞”是要实践的诺言,让成王学到“君无戏言”的治道(《荀子·君道》)。而且他还教导成王“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礼记·文王世子》)。 。
这些理念孔子在《论语》的许多章节中都有呼应。
当然,孔子不再梦见周公,是指不以周公的“小康”为理想,这种“私天下”的理想已经被孔子后来的“公天下”大同理想给取代了。
中国在唐朝以前,周公和孔子一起被祭祀,后来周公的地位就越来越低,孔子的历史地位反而胜出。在山东曲阜有孔庙和周公庙,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有人望。
孔子的公天下思想应该也会胜出吧!可是,很多人也好久都梦不到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