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前几年很热的词,调查说75%的大学生有拖延症的问题,在职场中也并不少见。更可怕的是——它是一种慢性病,并且侵蚀的是我们的大脑。
拖延症从本质是自我管理与调节,是指我们在明知道结果有害的情况下,还把计划内的事情往后推。该给的优先级没有给,该收的欲望没有收,该下的决心没有下,常常是导致拖延的原因。
归纳一下,我理解的拖延症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项目型工作启动困难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一个项目型的工作,走好第一步非常关键。第一步通常奠定了整个工程的力度、深度等等,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因此极容易被拦路虎怔住。为了达到“好的开端,成功一半”的效果,我们要:
1. 要给自己充足的理由去开始,赋予这件事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项目,它还对自己、对家庭乃至公司都有极大的意义,它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很多问题,它能够带来可以量化的实际效益。
比如:完成这项改造公司的利润会增加5%;学会做菜能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2. 要有深入积累、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古代自下而上成功的的帝王,大多都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法。
对一个项目型的工作,也常常是从前到后,由始到终的去执行。一开始的筑墙积粮阶段同样很重要,它是最终目标实施的保证。
因为觉得意义小而拖延,或者因为困难大而拖延,都不能改变“必须要做”的根本属性。因此,放下包袱,把时间当做朋友,抱着“打持久战”的心理,相信复利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减少很多焦虑,集中精力于当前的事情,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实现新的跨越。
二、例行工作反馈不足
大多数的拖延并不是个例,常常集中于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上。这就反应了个人或者团队的机制不完善或执行不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反馈。
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了,人有“及时享乐”的心理特点,自然就会将不太喜欢的工作往后推。怎么解决呢?要有反馈机制。
做的好或者有进步,给出鼓励和褒奖;做的不好或者不及时,给出批评和建议。事实上,工作中的大多数活儿都是例行的,解决好例行工作的效率,就能解决掉80%的麻烦。
三、新想法的实施缺乏韧性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见到老外哑口无言时,都想着回去要加强英语口语学习;每次没有干净衣服穿时都想着下次一有脏衣服就要及时洗;每次体检过后都想着要加强锻炼…但是,结果呢?
拖延症毁掉了很多个提升自我的机会。
喜欢拖延的人通常都不止在一件事情上拖延,从反面来讲,如果你能改掉一件事情上的拖延,或许就能慢慢改掉所有的拖延症。而你需要的,可能就早睡早起的习惯,或者,每天将自己的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
1. 早起
每天七点之前起床,既没有人多拥挤抢占资源的慌忙,又可以偷一段“闲时光”——不必担心迟到,不必上蹿下跳,悠闲地接一杯水,读一篇文章,吃个早饭,看看朝阳。细细回顾一下昨天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成长,然后用平静迎接新一天的工作。
2. 清单
口袋里装个小笔记本,随时记录想法并定期汇总。在一天开始的时候,写下你要做的事情,一共六项?好,稍微计划下每一项的时间,让他们与自己的日程表结合起来,完成了打对勾。在一周结束的时候,你就会有七张打满对勾的清单了。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即使第一天没完成,在第二天再次写下这一项目的时候,势必要进行反思,相信如果每天都完不成的话自己也不好意思一直写下去,通过这种方法倒逼自己完成。
二是清单一目了然,避免了遗漏,让大脑免于承受“忘记什么事没做”的压力,减轻大脑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总之,清单这件事,开始就好。
拖延的是时间,摧毁的是耐心,侵蚀的是我们大脑的良好机制。从一个小习惯开始,战胜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