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春秋,败于“仁义”的战争,泓水之战。
周襄王九年,春秋时期的首个霸主齐桓公辞世,齐国因此爆发内乱致使霸业中衰,一时间中原诸侯群龙无首,成为一盘散沙。
此刻,长期以来受到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乘势积极扩充实力,意欲入主中原。与此同时,楚国北进的势头也引起了中原诸国的恐慌。
一贯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不顾自身国力尚弱,企图凭借宋国公爵的地位和平定齐乱的余威,出面领导诸侯,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进而伺机恢复殷商故业。
宋襄公虽然雄心勃勃,但其毕竟国力军力有限,故而只能单纯地效仿桓公“讲仁义,重信用”的做法,试图以德服人。
周襄王十三年秋,宋国召集诸侯大会,宋、楚、陈、蔡、许、曹、郑诸国赴会,而齐、鲁两国托故未至。
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前往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但遭到楚军伏击当即被俘,后在鲁国的调停之下方才获释。
宋襄公为一雪前耻,于周襄王十四年,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谏,依然联合卫、许、滕三国讨伐业已臣服于楚的郑国,郑遂向楚求援。
楚成王随即挥师北进宋境,迫使宋国退军,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
宋军早到,驻屯于北岸,楚军只得自南岸渡水强击。司马公孙固鉴于宋楚两军寡众悬殊,建议宋襄公乘楚军渡河之时半渡而击,遭到襄公的断然拒绝。
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阵,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趁楚军军阵未立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然而已被“仁义用兵”思想冲昏头脑的襄公此刻根本无法听进此话,一直等到楚军布好阵势,方才命令宋军击鼓进兵。
最终,宋军惨败,片甲无归,襄公本人亦伤其股。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争霸行列,直至灭亡亦无所作为;楚国则成为世代强国,且势力逐步进入中原,直至晋国的崛起,方才使得楚国扩张的势头有所抑制。
在春秋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中强者为王,绝对的军事实力是争霸的必须要素,各诸侯必须在有充足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德行天下,仁育万民。
齐桓公正是走的这条道路而登上霸主之位的。
宋襄公恰恰缺少的正是绝对实力,只是一味的空谈“仁义”,当时是周王累世盛德尚且不能服众,何况于区区一宋?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是很大,但在中/国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其标志着商周以来以“重偏战而贱诡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向诈”的“礼义之兵”寿终正寝,而以“诡战”为主导的新型作战理念悄然崛起,逐渐成为指挥作战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