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迷失在问题中时,我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总是在于问题本身。有时,当我们深入困境时,最好的方法或许是跳出来,从外部审视问题的本质。
我记得我生完老大后,因为无聊,天天在同城母婴群和其他妈妈们一起相约带娃,即打发了无聊,又培养了孩子的社交。其中有一个很年轻的妈妈玲子,19岁嫁人,20岁生娃,没有工作过,也没有读过大学。那时的她懵懵懂懂的活在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环境当中,不爱读书,只爱追韩剧。
玲子的世界里只有大自己13岁的老公和女儿,一切情情爱爱和婚姻止步于欧巴和厨房。
她总是会有一些在我看来多此一举的问题,比如,她为什么不喜欢我?或者,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别的妈妈们载我们去公园一起玩?再或者对于求别人办事这个事儿上不是很擅长,比如,她会在聚会之前,让顺道儿来接她的妈妈和孩子在炎热的中午等她在屋里喂半个小时的奶,并理所当然的随口说一句 “不好意思啊” 来对这件并不礼貌的事情做一个结尾,并不思改善。结果,终是没有人愿意带她一起玩。
其实和她相处过一段时间以来,她并不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也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只是她单纯的不知道自己做的不好,逻辑思维有时候也不在线。
我曾经对逻辑思维紊乱的人打交道感觉很讨厌和困惑,那种答不对问,让我脑壳疼。其实那时的我没有明白,其实困惑和其它状态是可以被转移的,就像懒惰的哈欠会传染给其他人一样。
直到有一次,玲子再次试图和我聊孩子以外的话题,我决定不再敷衍了事。我明白任何人与人之间是有着相互连结的,换句话说,我们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有他人在场,就会产生影响。 这是没有办法绕过的,也没有人能够幸免于此。那么,我想怎样影响别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出于礼貌,我只是倾听着玲子在抱怨自己的老公不给自己足够的零花钱,以及老公并不对自己有着她心里期待般的重视。她抱怨着自己对金钱没有主宰力,她抱怨着这样的生活毫无活力。她说她羡慕我们这些妈妈,会开车,有自由,在家里说话老公会有耐心听。
听到后面,逻辑越来越混乱,好像她口中的生活,一团乱麻,找不出头绪,也没有出路。
于是我问她:“那你想去工作吗?”
她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不想上班,只想在家做做饭,带带孩子。”
我说:“哦,那我不太明白,你说的听起来乱糟糟,都不如意的样子。” 我决定“偷走” 她的困惑,为她的困惑而感到同样困惑,表现得好像他们令我感到十分的困惑。
我的语气很真诚,她愣了一下,想了想,回复我:“其实也还好,你看孩子很健康,老公也是朝八晚六,辛苦赚钱。”
我说:“嗯,老公赚钱,你才能安心带娃嘛。”
她依旧愁眉不展:“我还是羡慕你们,看你们花钱吃饭,逛街,老公从来没有说过什么。看看我们家,我就不能像你们一样…..”
我看着她:“我不是很明白…”
她说:“我的意思是… 唉… 日子过得很没意思…我不明白我是怎么弄到现在这个地步的... 身无分文,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问她:“你真的一毛钱都没法支配?日子怎么了?”
她说:“啊?我不知道... 不是,我是说,当然,我能够支配一些钱,但是… 我的生活到底怎么了?我就是不明白...”
我继续轻声问她:“你不明白什么?”
她看着我,双眼有些失去聚焦:“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我很迷茫!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知道怎么摆脱自己的脑袋...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我希望我能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是…”
玲子望向远方,好像在寻找什么,眉头紧锁,仿佛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困惑的恍惚状态。
过了十秒,我问她: “嗯... 我自己好像也很迷茫,我还是不明白…” 我把头歪向一边,皱起眉头。
玲子回过神,她好像反应过来些什么似的,说道:“呃,可能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复杂。我是说,我从来都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管是我还是孩子的。看着你我突然想起来,你们几个好像就只买给孩子的,对自己并没有那样大手大脚,我纠结的点不太对。”
我看着她,面露微笑。
她继续说道:“我真的应该精打细算一些,说不定这就是我老公叨叨我的原因。他赚钱不容易,每周只休息半天,每天晚上到家都快七点了。我应该替他考虑一些。”
我问她:“这个和话语权有什么关联吗?”
她很迅速的回答:“当然有关系了,他看到我的改变,在金钱上会更加信任我吧?这样的话,他就不会再觉得我只是一个小孩。如果我学着电视里那些媳妇管理和规划家庭的话,他应该会愿意和我多说说,我的话他也会听一些进去!我觉得从改善家庭开支上面开始挺好的,你觉得呢?”
我看着她,笑着说:“啊!现在听起来顺畅多了!”
一旦天空明朗了,困惑就消散了。现在玲子好像不再困惑了!
我们继续聊着应该怎样做让她这个家庭主妇的生活不再像之前那样迷茫。我记得那个晴朗的下午,她的抱怨在某一刻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计划。
当我们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它是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如同一个盘根错节的迷宫,让我么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和烦恼。也许一开始,我们尝试着用理性和常规的方法去解决,但问题却似乎越来越复杂,越陷越深。
我们感到茫然无助,直到意识到,问题或许并不是问题本身那般复杂。它或许藏在表象之下,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如果,我们开始放下固有的定义和框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逐渐地,开始研究问题的根源,而非问题的表面。我们就可以不再被问题的曲折和复杂所迷惑,而是努力发现问题真正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尝试着用更宽广的视野去观察。
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遥远。它可能隐藏在情感和直觉之中,需要我们内心深处的反应和直觉。于是,我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试图寻找那个隐藏在困惑与迷茫之下的答案。
最终,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回响。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声音,而是一种直觉,一种对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放下了对问题的固有思维方式,用更为直觉和情感的方式去理解问题。
跟着线索,我们触碰到了那个答案,原来就在我们心中。它并不需要复杂的推理或深奥的理论,而是简单、直接地呈现在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