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花
01
“人到30,一无所有。”刚刚过完年,一个老同学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我赶紧发了个微信过去:开什么玩笑,你哪是一无所有,你明明是样样都有。有房有车,有老公有孩子,相貌也不差,别矫情了行不行!
老同学立马回信息:哎,我说的是工作,我都毕业7年了,在职场依然单打独斗。向上问领导要资源难,向下连个95后的小姑娘都喊不动,天天忙到崩溃,夜夜失眠……”
听完老同学的烦恼,我想起去年的自己,面对繁琐的工作,内心焦虑凌乱,想要的自由还太远,身心俱疲。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人性的弱点》,虽不能说从此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我的内心却是舒畅多了。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老同学,自己也再次翻开这本书,发现老同学的困惑都能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于是我打算写下这篇文章,有着差不多困惑的你,可以继续往下看。
《人性的弱点》于1936年出版,距今已80年,被翻译成近60种语言,畅销全球,至今仍被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本书作者戴尔•卡耐基,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02
老同学毕业7年,先后换了4份工作,尝试了不同的领域,如今在一家公司做项目咨询工作。这项工作细化之后步骤繁多,前期要出差调研、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后期还要撰写报告、修改报告。她所在的部门人手并不多,而她并不是领导岗位,事事都得自己干。
她很烦恼的一点是,部门进了95后的实习生,她作为正式员工还能喊实习生帮个忙,但实习生一旦转正之后,她就彻底喊不动了。
其实,并非老同学偷懒,而是事情的确太多了,而有些工作明明也在新员工的职责范围内,但因为权责划分不清晰,再加上老同学与新员工处于同级岗位,所以95后小姑娘有时候不乐意,就这么硬生生拒绝了:不好意思,我现在手头也有事,忙不过来呢。
老同学除了无奈和生闷气,居然什么都做不了,但转头又看到,小姑娘乐呵呵地给其他老员工帮忙,她百思不得其解。
老同学的这个问题,本质上其实是职场的人际关系问题,在权责不清、无权利指派任务的情况下,如何愉快地把任务交给新人去做,这就要考验一个人在职场的情商了。
如何让新人喜欢自己,在需要帮助时及时寻求到帮助,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给我们提供了几个思路:放下指责和批评,学会真诚地赞赏他人。
老同学自认为是职场老鸟,经验丰富,总喜欢给新人指出错误,“你这样做不行的”“你完全错了,这样办事效率太低了”。她的初衷当然是好的,希望新人少走弯路,可是批评的态度会让人很不爽,甚至有时候两人还争辩起来,各说各有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
套用到职场中,批评指责容易让人丧失志气,但赞赏别人,哪怕对方仅仅只是做好了份内的小事,也是一种莫大的信任和肯定。当然,并不是那种廉价的、言不由衷的赞赏,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赏,这种语言和暗示,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能击穿别人顽固的内心。
03
以上所说的这几点,能够帮助老同学融洽地与新人相处,与领导的相处,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老同学说,领导看起来总是很忙,我每次想为自己多争取一些资源都好难,感觉领导就是顽固不化,总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理。
面对这样的领导,我们很容易成为一名执拗的辩论者,拿着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去找领导理论,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我们,但事实上,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
卡耐基在书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辩论。辩论只会让我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争辩容易伤和气,辩赢了容易伤了领导的自尊,辩输了更是烦恼自己。
那怎么样才能让领导理解自己,并给予帮助?卡耐基提供的思路是: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出他人高尚的动机。
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必有其过人之处。有时候我们眼中的顽固不化,很有可能是领导心中的另一种考虑。卡耐基说,当我们探寻出对方隐藏的原因,就得到了了解对方行动和人格的钥匙。
放下辩论的心,去理解领导,卸下心中的偏见,最后再来一个杀手锏——激发领导高尚的动机。谁不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呢,谁都喜欢把自己理想化,谁都愿意为自己的行动赋予一种良好的解释。
老同学想改变领导的想法,不如从领导的角度出发,赋予领导做这件事一个高尚的理由,简单来说,就是给他一个美名,而自己可以化身一个行动者,去成全领导的这个美名。
举个例子,老同学想要一个实习生来支援自己的工作,但领导并不认为部门需要增加人员。这时候老同学可以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想法,告诉领导:我有一个计划,我的这个计划得益于您曾经说过的一个想法,我觉得您的想法对我们部门乃至公司都很有帮助,我现在想要去执行,可惜实在是缺人手。当老同学巧妙地给领导“戴高帽”,再加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多多少少能够为自己争取到一些资源。
人在职场混,无非就是向上说服领导,向下讨新人欢喜,对外说服和赢得客户的信任。许多道理都是想通的,对于职场上的各种困惑,我非常建议大家去看看卡耐基的这本《人性的弱点》。
虽然有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我们只知道道理,却不明白道理的背后——我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而这本书会告诉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