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家庭图,是在2017年二月初,我特别找了一天,从台北到高雄去,跟家庭EQ协会秘书吴亚澐碰面。那时,主要还是为了要多了解我即将在三月初参加的“华人行动”。
虽然那时,后来跟我一起参加了华四的亚澐就曾邀我绘制家庭图,但我当场婉拒了。原因无它,因为我实在对祖辈不是非常熟悉,所以下意识就在抗拒之。
谁知到了华人行动,三代家庭图的分享(敏感度训练)竟然是基本功。既然躲不掉了,我就抢着第一个分享,主要也是希望赶紧分享完,我也就了却一项功课了。
第二次分享,是七月下旬,第二阶段的田野服务时,在“厦门超同酷”的工作坊中示范分享。因为着重在自己同性恋身分,分享后还惹起一位妈妈的疼惜,结束后还私下来跟我要求抱抱。
今年这一次的分享,绘制时就特别慎重其事,买了方便画圆、画方的直尺,还向我二哥问清楚哪位阿姨是妈妈亲生姐妹、哪位是送养家的姐妹。
分享后,因为是新的班级,同学们一回应就成了批判,所以后来全成了提问题,当然都问了我没分享到的,也全都是我不清楚、也无法回答。
陈荣荣老师的回应,则让我体会到:
除了大姑奶奶,我老爸把家族的男人(希望),几乎都是他的子侄辈,都带来台湾了。
也看到了我妈妈的不容易,为了养家,只好改嫁给一位『老芋仔』。
这一次的分享,让我意识到,我注重的是跟我同辈兄弟姐妹的顺序,不论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但后来我才体会到:真正重要的是“同一个家庭的呈现”。
当然,意识的展开,也让我家庭图后续也超展开的,至于一些不可思议的发生,就留待我下回分解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