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杜牧的《清明》,把人们又拉进了一年一度的这个有点儿特殊的节日里。
(一)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汉族传统的节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三)我的清明节
在这个节日里,首先完成了第一个主题:陪老公到两边坟上拜祭外,还看望了老家九十多岁的奶奶,然后便是开始踏青寻找生活之美丽,不负春光,不负清明。
寻找大地的美在于感受大自然的五颜六色,在于震撼于麦苗的生机勃勃,在于观看百花的开满枝头的喧闹和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