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杜牧写了一篇千古名文《阿房宫赋》,再次读完这篇文章,我最震撼的地方是或者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爱是一切。
杜牧生活在晚唐,可是阿房宫却是秦始皇的时候修建的,而且我们大家都知道项羽曾经一把火烧了它。所以,毫无疑问杜牧并没有见过阿房宫,那么他在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写,大部分应该是出于自己的主观的推测,也就是说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跟秦始皇修的阿房宫宫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阿房宫。可是这篇文章却成了千古名文,这是为什么呢?要想知道原因,我们得去文本里面找,我们先来看看杜牧在《阿房宫赋》里面都说了什么。
题目是《阿房宫赋》,那么在整个篇文章里,杜牧一定会对阿房宫进行描写。那我们要看一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一个怎样的阿房宫。这篇文章一共分为4段,前两段是对阿房宫进行描写。后两段是议论抒情。既然要写阿房宫,那当然要从阿房宫的本身写起了
第一段就是在写作为物质存在的阿房宫。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阿房宫呢?首先它规模很大。文中写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其次里面的阁楼很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再次内部结构非常的复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为了渲染这些,作者不惜大笔墨的夸张渲染。问题来了,请问:为什么要把阿房宫写成这样呢?或者说,杜牧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阿房宫呢?我们先按下不表。
如果说第一段写的是阿房宫作为物质的存在的特点,那么第二段写的就是阿房宫里面的人的生活了。作者由外到内逐层展开去描述。那么,里面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两个字:奢靡。朝歌夜炫,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些都是从六国过来的女子和男子,他们在阿房宫内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不想着如何复国,也不想着如何进取,反而是在秦国继续的唱歌跳舞,竟然还恬不知耻的希望得到秦王的宠幸。不要忘了他们是六国的妃嫔媵嫱啊,她们不是普通百姓,是贵族啊,最悲催的是他们有人三十六年都见不到秦始皇。可是却依然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这一段看着是写阿房宫的,其实,是在写六国的王公贵族和皇子皇孙在异乡他的生活的。显然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杜牧看到过的,那他为什么要把他们写成这个样子呢?我们先按下不说。
除了宫中男女生活的描写,还写了六国国君的一些行为,那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呢?作者也有所写,就三句话: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六国的国君无非也是和秦王是一样的人,对于自己的百姓也是没有丝毫的爱怜之心,只是鱼肉搜刮自己的百姓。最过分的是他们竟然把自己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东西,像丢垃圾一样丢给秦国。可是,秦国并不把这些宝贝当做多么好的东西,无非也是把他们当垃圾一下,弃之迤逦,不珍惜。
在对六国的国君和阿房宫描述后,第三段开始描写秦王并且抒发议论了。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请问什么心?秦始皇是什么心?奢侈奢靡搜刮百姓的心,想要过奢华生活的心。那么百姓也想。百姓跟皇帝的区别就在于皇帝想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而百姓是不可以有的,他只是想想。因为他手里没有权力。可是。真的是有了权利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秦王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做了些什么呢?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来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他用他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建了豪华的宫殿,为自己找了漂亮的女人,为自己制作了最美的音乐,为自己搞了最美的吃喝用度。这些无非都是为了让自己享受。他不明白,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想法。百姓没有权力,所以,对于他的做法是只能敢怒不敢言。就等着有人造反了,自己也一定帮一把。这就是贾谊在过秦论里说的:天下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好了,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一切到头了。
第四段:继续议论,这才是全文的精华!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杜牧在说什么,他说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跟别人没关系。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爱惜、爱护、仁爱自己的百姓。他们只爱他们自己,一点都不委屈自己,一点都不为百姓着想。这一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杜牧要把阿房宫写成这样了吧?因为阿房宫越是豪华,宫内生活越奢靡,那么,就越能说明他想要说的观点。阿房宫之所以可以建成这样,里面的人之所以可以过上那样的生活,都是因为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百姓,都是由于他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断的搜刮自己的百姓作为基础的。有了从自己百姓的手中搜刮到的钱财,他们才能使得他们过上那样的生活。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百姓没有仁爱之心。当你不爱百姓,不停地搜刮百姓的时候,那么你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这正好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的观点是相似的。
可是这跟后唐又有什么关系呢?跟杜牧生活的时代又有什么关系呢?很显然杜牧也是生活在一个皇帝不顾百姓死活,搜刮百姓的时代,而且他的朝代应该是也快完蛋了。所以,他希望他的君王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所以,最后写了一句规劝的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如果我们只是哀叹秦的过失却不以它的失败为戒,不爱惜自己的百姓,不戒掉自己奢华的生活,那么,我们也会成灭亡,也会成为后人哀叹的对象!
现在我们要讨论开头那个问题了,就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可以流传千古了。因为它写出了三句彪炳千古的话: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千千万万人的想法。你不想要的不要加给人民。无论做什么,无论什么职业的人都应该做到。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也是如此!
第二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灭亡都是他自己的原因。是自己灭掉了自己。我们每个人失败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不是因为没有外在原因,而是说,说外在原因没有用,我们无法把捉。我们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从哲学上说,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命背不要怨社会,命苦不要怨政府,我命由我不由天!多点反醒,多点自我批评比什么来得都快。
第三句话更深刻:那就是我们总是很容易为别人的失败而哀伤,感。,可是我们自己却不能以之为戒,总是让悲剧一次次重演。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历史总是在重复着惊人的相似。不是吗?我们在嘲笑别人,却不知也被别人嘲笑,我们在讨论别人却不知道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别人谈论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看到外在的(历史,他人,他国)不足之处并且以之为戒。否则,悲剧会继续重演。生命只是轮回,没有丝毫的进步!
祝愿天下人都能爱自己,爱孩子,爱他人。祝愿我们都能反省自身,以他人为鉴,对照自己。不要成为别人哀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