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孤篇君
图 | 网络(侵权必删)
阅读用时3分钟
秦始皇,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位皇帝,说他是暴君吧,在他执政时期却没有枉杀过一位臣子,说他是仁君吧,他却做出了“焚书坑儒”这样残暴无道行为,后世人大部分都说他是一位十足的暴君,在世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唐朝竟然后人对秦始皇鸣不平,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大唐时代对秦始皇的评价究竟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瞅瞅。
秦始皇以身作则 警示后人
秦始皇死了,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没有因为秦始皇的死亡而死亡,这个制度的延续体现在刘邦创立的大汉皇朝,刘邦称帝之后摒弃了项羽分封诸侯王的分封制,建立了西汉皇朝的皇帝制度,秦始皇的皇帝的皇帝制度得到了刘邦的认可,皇帝制度在往后的两千多年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谁都想当皇帝,要知道,这个皇帝制度能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呀,当皇帝最大的好处就是:
一、拥有着绝对的荣华富贵,掌握着天下兵权。
二、让天下人俯首称臣,对错与否全在自己手里。
正是皇帝制度权力之大,让皇帝成了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职位,一旦皇帝不受到约束的话,皇帝本人就会成为这个皇朝的破坏者,那么要想延长皇朝的寿命,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约束皇帝的皇权。在商朝时期,皇权的约束靠神权,在西周时期,皇权的约束靠分封皇权,把权力分封给诸侯、卿大夫,那么皇帝制度下的皇权应该如何约束呢,这就需要统治者有着极高的警示意识。
秦始皇则是对历代皇帝有警示教育的最佳人选,秦始皇是皇帝制度的创立者,他也是第一个建国十五年就亡国的皇帝。他最合适不过。
唐朝,诗歌发展至顶峰,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很多人也开始用诗歌来警示皇帝,说到唐诗,一个人一定绕不开,这个人就是李白,李白写过《古风》组诗,在这《古风》的第三首中间有一首叫做《秦王扫六合》。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说的就是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派徐福两次入海寻求仙药,最终的结局是在他的地宫里面,他的金棺里面埋的是一个骨灰。这就是李白用诗歌来告诫当时的唐玄宗,别再求仙了,看看秦始皇求仙的最终结果还是难逃一死。那么用秦始皇来警示皇帝有没有结果呢?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个例子:
据《贞观政要·俭约》记载,秦始皇营建宮室,而人多谤非议者,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想要造一个宫殿,把材料都准备好了,却因为想起来当年秦始皇修宫殿,惹得天下人天怒人怨,导致秦皇朝灭亡,唐太宗想到了秦始皇的结局,自己也不造宫殿了,为的就是能让唐皇朝能够延续长一段时间。所以秦始皇对唐代皇帝确实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阿房宫》杜牧对秦始皇的评论
在唐代评论秦始皇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有一篇是极其有名的,今天很多人读过初中应该都会知道的一篇古文,这就是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首诗把阿房宫建筑的壮丽和宏伟,美人绝色和众多,写的绘型绘色,正因为这首诗非常的有名,所以很多人认为阿房宫建成了,实际上阿房宫并没有建成。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如何评秦的呢?
一、秦始皇创建的秦帝国迅速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始皇过度的骄奢淫逸,从《阿房宫赋》中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就能看出秦始皇当皇帝充分享受人生的时候,天下的老百姓也想享受人生呀, 而秦始皇把老百姓的财富都剥夺过来了,那么老百姓不能享受人生了,他们能不恨这个皇帝吗?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段话说出了秦国灭亡的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一个国家的灭亡是国君不善待自己的臣民,所以臣民抛弃了统治者。
三、历史教训很难被借鉴,秦人还没有来得及反思自己,后人则哀叹秦国的灭亡,后人感慨的同时,后人又没有吸取教训,结果又亡国了,致使后人又来哀叹后人。杜牧很好的讲述了一个规律,王朝的兴替往往是后面的一个皇朝在总结前一个皇朝的失败教训,而这个教训也永远不会总结完,总是重蹈覆辙。
对“焚诗书 坑术士”的评价
秦始皇被后人称为暴君,而称他为暴君的最大事件就是“焚书坑儒”,对于焚书坑儒,有两种说法:
一是:《秦始皇·本纪》记载:“因为方士骗秦始皇,可以拿到仙药,最后花了很多钱也没有找到,最后这些方士就诽谤秦始皇,最后他们还逃亡了,惹得秦始皇怒气冲天,把他们全部坑杀掉。”
二是:卫宏的《古文奇字序》中说:“秦始皇把天下文字统一成小篆,让天下文人极为不满,秦始皇就设了个阴谋,召集天下读书人到京城,封他们为“郎”,然后在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了瓜,这些瓜因为在温泉地热的作用下,在冬季结成了果实,秦始皇就把这个事情告诉读书人,让这些读书人集体去考察,在所有读书人都在骊山的山谷考察时候,秦始皇命人在山谷中封土,坑杀了七百多读书人。
司马迁和卫宏两人的说法究竟哪个说法更让人信服呢?
我们先来说说唐朝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按照中国的文化史来看,秦代以前的典籍到了汉代时候,汉人读不懂了,所以汉代出现了一批为秦代人的典籍做注释;汉人写的著作,到了唐代时候,唐朝人读不懂了,所以唐代又出现了一批学者为汉人写的著作做注释。
这里比较有名的有:“唐人张守节为史记做注释,写的是《史记正义》;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为《汉书》做注释;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注释;初唐著名学者李善为萧统的《文选》做注”。
张守节、颜师古、李贤、李善都是今人承认的唐代顶尖级的学者,这些学者在位古书做注的时候引用坑儒这一事件的时候引用的都是卫宏说,所以很能清楚的看到,唐代的这几位学者都任认可卫宏的说法,而摒弃司马迁的说法。
通过这几个人的说法,我们能看到唐人把秦始皇看成了一个极其阴险的暴君,这就是唐人对秦始皇共同的看法。
柳宗元充分肯定秦始皇的郡县制
柳宗元在《封建论》认为郡县制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制度,认为秦始皇在吞并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秦朝的迅速灭亡不在于郡县制,而是在其他的暴政,柳宗元在《过秦论》中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秦朝的失败在于他的政治,而不是在于他的制度,就是没有把秦的暴政和秦始皇的郡县制放在一起,而是认为郡县制是正确的,这也让柳宗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肯定秦始皇的人,不仅高度评价了秦始皇的郡县制,而且柳宗元还认为: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认为秦始皇的郡县制叫公天下,是大公无私的一种表现,秦始皇没有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收归国有,让皇帝统一治理,所以柳宗元认为: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可见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之高,柳宗元之所以这么肯定秦始皇的郡县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并不是他凭空想象的,而是他根据现实的情况来做出的判断,看到这里,你要知道的是,柳宗元生在的时期可是在唐朝的中期,这个时候整个唐朝处于藩镇割据的时期,藩镇割据就是唐朝在边境中设立都督府,每个都督府都有一个节度使,节度使可是有着三大职责:扩充军队、任命官吏、收取赋税,等同于一个独立的王国。
节度使死后不由中央直接任命,而是有节度使的儿子或是手下的部下继位,都督府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达到了四十多个,这些都督府不受皇帝的约束,并且随时都会反对皇帝,所以柳宗元看到这些现实后,才认识到郡县制比藩镇割据好得多,藩镇割据 持续了两个世纪,一直到了宋初才解除了藩镇的政权才得到了遏制。
所以柳宗元赞扬郡县制是和他生活的现实密不可分的,柳宗元也成为了秦始皇的知音,认可秦始皇郡县制的存在的价值。
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历经千年岁月之后,才能让后人体会到他的价值所在,在他历经千年沧桑之后,才能让后人体悟到它新的意义。唐人对待秦始皇的看法不是以偏见看待,而是有批评也有肯定。
关注文化历史,关注@孤篇
铭记过去,共同成长!!
我是孤篇,一个专注于文化历史的95后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