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
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
他也就知道
自己究竟要什么了
如同有神守护一样
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
迷失方向
——周国平
在这条发现自我,遇见自我,了解自我的道路上,从来都不可能存在一个可抵达的边界。要学习的知识如此之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归属于自然。从大自然诞生的我们,注定彼此之间相互存在着联系和共同点,我们能从那些路过或是照耀过我们世界的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分,然后不断向彼此学习。也感谢这个时代,更够使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籍更多更频繁的相互流通和传播,让我们拥有了许多方式和资料——来认识我们自己。
在继《自控力》的认知自我之后,《成功,动机与目标》又继前者之基,以更详细全面的形式帮助自己去了解自我。
目前还在阅读中。让自己获益匪浅的便是有关自我思维方式的认知。
身处于人世间就逃不过困扰的纠缠。但我却常常被那个常伴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事情所困扰着——我自己。
或许因为小时候被老师调侃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原因,自己一直都倾向于思考为什么。很多时候问的愈多,得到的答案会越根本,这有助于帮助自己以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快的接受能力去理解事物。但是更多时候的询问,到最后都以对方沉默的形式而不了了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习惯却还在,可也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扰 —— 疑问的本能开始促使自己拒绝接受那些自己不曾了解根源的理论,尽管给出的这些理论都是真理,尽管了解那些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带来的是无效率的原地踏步。或许遵循本能能成就一位智者,但可惜的是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太过有限。于是不知的仍是不知,停滞的仍是停滞。再后来,就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会给出解决方案,我给出的却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一个任务布置下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在思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合作完成的时候,我却还停留在思考这个任务的意义上 —— 生活里类似的疑问停留会大大的拖累事情完成的效率 —— 这样的状态甚至开始让自己不断的质疑自己、怀疑自己。
但很幸运的是,在遇到《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的时候,让自己揭开了谜团的真相。原来子非异类,只是思维模式的不同。这样的思考方式属于“抽象思维”,与此相对应的便是“具体思维”。
“是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或是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事时,就非常有帮助。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从A点到B点的机械过程。他们对于在崎岖石路上行驶特别在行。
“为什么”的思维方式理解行为时总是会想得更宏观些——那些小的,日常的举动都变成更重大的目标的一部分。他们对长期目标更有概念。更少的冲动,更少的被诱惑,还更早的会为行动提前做准备。思考为什么会让他们更确定自己是谁,更想要什么。
于是困扰自己许久的疑团就这样幸运的被解开。而我要做的就是了解另一种思维模式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如何在生活的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需要间平衡这两种思维方式。更幸运的是,在这本书里同样提及到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本书是告诉我们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确立的目标的,通过实现目标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读者启发性的引导和思考。我们在确立目标前该准备什么?在确定目标后该做什么?在实现目标后如何维持行动?...
然而我还从中,收获到了另一个自己。
一本好书,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对社会正处于迷茫的人以明灯,在黑夜里能勇敢地前进而心生探索的激情,对未知的跃跃欲试,对未来的希望。你能切实的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每个读者需求的尊重和亲切而细腻的关爱。
感谢遇到这本书,望其也能给予你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