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作为考场的教室不够分配,高三学年的期中考试被安排到了双休日。需要教师监考,同事们叫苦不迭。监考,简直比补课还万恶。
遥想当年鲜肉时,对监考老师最是羡慕嫉妒恨,在学生绷紧神经和几页薄纸你死我活地过不去时,他们在讲台上或是闭目养神,或是哈欠连连,个别多动症儿童还会在黑板上画圈圈,真可谓闲得蛋疼。我幻想着和他们角色对调,听力题倏尔飞走两道。
终于有一天我也变成了教师,才发现一切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老大严禁教师监考时备课看书玩手机闲扯淡,监控系统亦虎视眈眈,所幸大脑不会被没收,否则在漫长的时间里无所事事绝对可以逼疯一个正常人。
但羡慕嫉妒恨的心情照旧,真想一把抢过学生的试卷:“我已无聊癌晚期,求求你让我帮你答卷吧!”
所以说隔行如隔山,世界上鲜有真正感同身受这回事。经过长期摸索后,如今的我已打得一手好擦边球,每逢监考随身只带几张纸和一支笔,在不妨碍监考常规的前提下冥想写字涂鸦,妥妥治愈无聊癌。
上午的第一堂监考是语文,时长两个半小时,是所有科目里最让老师抓心挠肝的一门。照旧随手拿了几张纸,纸的正面题着“成长中必须知道的20个故事”,大概是校方发给班主任用来开班会的素材,无心一读不料第一个小故事就把我吓得不轻。
故事的名字叫《断箭》,一首有关父子情的挽歌。上阵打仗前,身为将军的老子神秘地给了儿子一个高大上的箭囊,告诉他带着此物上战场定能小宇宙大爆发,手撕鬼子不在话下,不过绝对不能把里面的箭抽出来,不然魔法失效马车就要变回南瓜。儿子照做后果真所向披靡,人在得意之时容易健忘,后来他兴奋地抽出了箭囊中的箭,知道真相后的内心是崩溃的。
那是一只断箭啊,合着之前我都是在傻大胆地玩命?原本还指望用它放个大招呢,不想竟然是件废物。亲爹啊,有你这么开玩笑的吗?意志力指数飙到负值的儿子最终惨死在战场,就像那类篇幅很短、教育意义极强的国产动画片那样,故事的结局是父亲直男癌气息浓厚的总结陈词,生怕一千个观众里冒出一万个哈姆雷特:“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做不成将军。”
这才是官方唯一的结论。也就是说,父亲能有位高权重的今天完全是意志力坚强的结果,而非九死一生的幸运。难道就不掺有其他因素吗,诸如默默练功时恰好被打酱油经过的上司看在眼里,抑或逢年过节都给上司勤快地发个红包?这样的故事讲给学生,不排除会有被质疑的可能。类似这种曾被当年傻白甜的自己奉为人生指南的寓言故事,如今越来越难在学生中立足,甚至教材里的一些内容也在渐渐失去口碑。
在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坦白说,教师并不能为学生三观的塑造做些什么,我们能做的只是部分修正。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且开放包容的今非昔比的时代,学校教育的作用被削弱,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崛起,经过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洗礼,被送到高中老师手里的学生几乎已是模样可观的半成品。鲜明的个人意识,敢于表达利益诉求的勇气,对异己观点的批判,天然的优越感,这些特质既为高中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了便利,同时也施加了阻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如今的教育变得更有说服力,而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作为文科老师的我在这方面吃过太多苦头,还一度陷入过自我怀疑的泥淖,负能量爆棚。
简单谈谈自己的经验吧,还是回到前面《断箭》的故事上来。先前为什么说看完之后被吓得不轻,因为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大家长,他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用自己的人生准绳勒死了自己的亲儿子。不能否认将军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像现代人将怕水的孩子狠心丢进游泳池,虎妈狼爸的初衷是想通过极端的手段激发孩子的潜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可现实中又有多少孩子适合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有些家长,“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白了就是你没耐心、想偷懒,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狂妄又主观。
而终造成父子阴阳两隔的因素还有父亲对儿子不够全面的了解。俗言虎父无犬子,想必儿子对身为将军的父亲定万分敬仰,甚至以其为偶像跟标杆,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父亲那样建功树名,出将入相,使家益肥而族益昌。箭囊起到的不过是催化剂的作用,对成功的热望根本上造就了儿子战场上的骁勇。父亲了解儿子对建功的渴望却忽视了他因年轻而浮躁脆弱的心性,于是这场教育实战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次失败的心理实验,儿子变成了可悲的试验品,箭囊没有给他带来幸运反倒成了潘多拉的盒子,是一切灾难的开始。
由此可见,将军虽精通养兵,却并不擅长教子。故事的结局他大言不惭:“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做不成将军”,一个儿子倒下了,千千万万个马前卒站起来,这下子又多了一本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不知为何,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那里面也有一个可怕的大家长。 但故事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如果把《断箭》改编成阅读理解题,你就会看到学生们对将军父亲口径一致的歌颂,赞扬他大义灭亲的至高境界,推崇那条把他变成人生赢家的真理,即便他们内心并不苟同。但阅读理解的规矩和导向,他们熟稔。
人的思想是无法压制的,只有多点对人性的关注,少点强加的预设,我们的教育才会变得可爱,学生才会变得可爱。
监考的间隙,偷偷把《断箭》的故事发给同事,问他有什么感受。
“见过坑爹的,没见过这么坑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