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行测,反复出现浅阅读这个词。浅阅读和互联网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分不开。出题人更多的是对浅阅读的谴责。浮躁世界的浅阅读只会让我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抓人眼球的字眼,新的网络用语井喷式的增长。需要人们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的经典文学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好像是那么一回事儿呢。
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无法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呢?可能是开始认真准备公考了以后吧。
某一天在刷常识题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忘了《麦琪的礼物》是谁写的。我甚至不敢肯定《项链》的作者到底是不是莫泊桑。这些,是我大学四年的所有,而我居然忘记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被我忘记了,莱克星顿的枪声被我忘记了,《人间喜剧》被我忘记了,语言起源被我忘记了,语言的内涵与外延被我忘记了……这是一个曾经立志要考语言学研究生的英美文学学士的现状。这么看来,我似乎是把过去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有好久没有认真读完一本书了?最近好像是有看完两本书《人间失格》和《皮囊》。再往前走就是两年前了,《等待》和《无声告白》。我在上海的两年,几乎一本书没读。何以颓废成这样。
还记得以前逛书店的时候,一整排外国经典文学,我都能清楚的记得他们的风格,现在,除了名字还有印象,其他什么都不剩了。当我无意间看到《古都》的时候,心里震了一下。咦,《古都》,好熟悉,谁写的,哦,川端康成,讲什么的,诶,好像忘了呢……这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但我居然忘记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唯一还记得的就是“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我怎么会这样呢?这真的是曾经你最喜欢的作家吗?翻来覆去睡不着。拿出Kindle,打算重读。咦,没有了,怎么会没有了呢?我明明记得我有买川端康成全集。网上搜,搜出来伊豆的舞女电影版。
原来是这样一个故事,记忆好像被找回来了。
在我读川端康成的时候,村上春树很火。但我是不喜欢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我是在某趟从杭州回武汉的火车上看完的,看完后果断把书送给了别人。因为我看不懂,我觉得读起来超级压抑,读的时候脑海里没有任何画面感。只觉得周围一片黑,即使偶尔有了光,也是暴风雨的前兆。空间是扭曲的,人物是抽象的。我只想快快的把它读完,快快的从这份压抑里解脱出来。请原谅我的肤浅。
你看,我也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评论,因为我都没有认真读书。
昨天妈妈回来情绪非常异常。后来干脆坐在沙发上开始嚎啕大哭。我很惊讶,问她为什么,她说小阿姨明天要做手术了,她很担心。她说:“积积攒攒,一把雨伞,狂风一吹变成光杆。”
明明前几天她还一脸不情愿去看小阿姨,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情绪化。真是搞不懂她。我说:“妈妈,你都快五十岁了,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不能一遇到事情,你就炸毛,你应该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分寸,不能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别人逼迫你做的。你这种状态用我之前领导的话来说就是不专业。”然而我发现我说再多都改变不了她。看《都挺好》的时候我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妈妈有苏大强的属性,借用明成的话来说,她自从嫁给现在这个丈夫以后,整个人变得非常狂野。
小阿姨现在在手术室里,整整八个小时了。我没能去武汉陪她。我这样做真的对吗?
我是不是也有点本末倒置了?前几天上课的时候,冲刺课的老师说,计算题,只挑五题做。用十分钟做。但是你要保证这五题都做对。剩下的十题,全靠猜。分析一下你做的五题的答案。然后再决定全猜哪一个。不要去思考,没什么好思考的,没有时间再聪明的人也做不出来,大家都靠猜。这是一场出题人与做题人的博弈。说的也是很有道理。
讲言语分析的老师说,言语分析不要改,不要纠结,因为你纠结也没用,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纠结只会浪费你的时间。有学员问老师,我要是遇到不懂的词怎么办。老师很淡定的回复说:“同学,都到这个节点,你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猜啊。”
所以这是一场运气与实力的较量么。当然了,我是希望自己能考上的。不是希望,是必须要考上了。
妈妈昨天问我考不上要不要回杭州,我说,杭州有什么人在那边吗?为什么要用“回”这个字眼呢?妈妈问我,你要继续去上海吗?不,我不要去上海。我要考上。你不要想着再把我推出去。即使之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是要去试试的。
我都放弃我所有的一切回来了,我当然要尽全力搏一搏。
小阿姨还在手术室,希望她能一切顺利。希望我们都能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