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天,把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三十讲的课程全部听完了,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边听边做笔记,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作为一个刚准备入门的产品经理小白,个人觉得这门课的部分内容离我的距离有点远,感觉有些贴近商业,有些宏观,所以最后两部分做的笔记比较少,不过这门课程对我确实有很大帮助,让我跳出了自己狭小的视野,看到了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网上有人评价这门课很空洞,我其实不太认同,梁宁老师说过的很多内容,其实我都有过感知,只不过我自己能力有限,没办法系统的组合整理,而这门课却做到了。
00|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我可能会永远记得梁宁老师的金句“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拥有产品能力,能让你有一种踩在地上的自信和踏实感。”那么什么是产品能力呢?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人和产品都具有五个层次,五个层次层层深入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拿到它,它的设计、质感;一个人,看到他的第一眼,他的身材、相貌、口音,这些都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它可能会包括一个人的精神财富、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层——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人的内核,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如果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然后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01|同理心
作为一个产品人,要对情绪非常重视。因为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我们内在的愉悦、恐惧、潜意识和集体人格,共同形成了我们自己。
当我们要做一个产品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
这是我们的起点。
理解愉悦和不爽
直接来说,愉悦就是被满足。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举例俄罗斯方块,消掉一行或者两行这种感觉叫做愉悦,摞了很高一列在等一个四格的长条,越来越焦灼,突然它来了,四行被消除了,这种感觉叫爽。拉动我们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接下来是不爽,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如果我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我本来在一个满足状态,突然被剥夺了,这也是不爽。人类会用一堆词去形容不爽的感觉,但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我们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评判一个产品,就可以凭借是否有满足的感受,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度量自己和一个人的关系,甚至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理解愤怒和恐惧
愤怒和恐惧都是来自于被侵犯,但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恐惧。
恐惧很重要,是我们观察人和做产品,非常重要的点。
1.恐惧是边界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看到一个人的恐惧,基本上就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2.恐惧是动力
恐惧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
3.恐惧是痛点
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我们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怎样找到产品的接入点:直面恐惧。
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因为,意识即防御。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产品经理不能主观意愿过强,这样会犯想当然的错误。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认知的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这并不代表用户真实的选择。做产品不能被言辞迷惑,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而所谓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开端: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是被教育的结果,我们被教育的过程,一共有五个关键动作:确定目标;建立恐惧的边界;放入清晰的标的;给予红利让它产生依赖路径;最后不断重复。
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如果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但是如果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02|机会判断
点线面体
当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入手只能是一个点。我们需要想清楚:它附着在哪个面上?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沉沦?
做产品,要从能做到的、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开始。
同时,我们要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点线面体这部分的内容是我之前没有接触和了解过的,梁宁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人,我要做的,就是强迫自己离开牵动我情绪的“点”,去看到“线”的方向,去预测这条“线”的周期,并且明确自己在周期的哪个位置,是哪个“面”在赋能。我以前常常认为一个集体的每个人都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其实不然,外部的势能才是最重要的,要去找有势能的“面”,而不能寄希望于一个个“点”。
人生的选择远比努力重要,这意味着我们要做出清醒的判断。
痛点、爽点和痒点
做产品,核心在打痛点,打痒点,抓爽点。这三个点都是可以下手的点,主要看产品经理对用户的哪个点感受最深、手感最准。
痛点是恐惧。
爽点是即时满足。
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两套经典的用户画像
第一套用户画像:羊群和草地
第一只羊是最关键的角色,当我们找到了这个用户,他可以在这里得到即时满足,玩得很开心,针对这个用户的同类用户做推广产品就能很快推开。
第二个关键角色是头羊,当我们的草地上出现了头羊,头羊开始管理自己的羊群的时候,这代表了自组织的开始,开始拥有了网络效应。当要评估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有多大时,一个非常简单的评估方式就是数一数它有多少头羊。
最后是狼。
第二套用户画像:大明、笨笨和小闲
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他的特点是没有忠诚度。
笨笨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最后买的东西和她最初想要的东西相不相关并不重要。
小闲没有消费需求,就是来打发时间的。
他们三个其实都是羊,想服务具体哪种羊,就需要按照他们不同的需求,来管理草地,制作产品。
场景
场景本来就是产品的一部分。怎么定义场景?
“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这就是场景。
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互联网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
03|系统能力
当要做一个产品,需要的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
如果大家总是在谈产品,会很容易以产品经理为中心,就想着要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但是如果出发点是提供一个服务,就会以用户获得和用户满足为中心来做设计,这两种方式的目的和实现途径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多思考如何去提供给用户好的服务,而不是做一个多么优秀的产品。
整体流程与确定性
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人会留恋一个非常确定的东西。不确定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让人投入时间或者持续依赖的。
基于服务的本质,需要仔细思考整个流程,考虑全面,否则会很危险。
效率
企业是效率分工的产物。而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比拼,其实是效率的比拼。
小米的三级火箭模式:
一级火箭:小米手机,头部流量。
二级火箭:小米手机拉动的立体化零售渠道。
三级火箭:未来MIUI、小米云等互联网服务,才是真正支撑起小米的利润以及它的智能化未来。
迭代
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不断优化、小范围试错。
版本规划能力是产品经理的重要能力,厉害的产品经理设计的产品第一个版本简单、直接、切中要点,直指人心。
迭代中,重要的是次序,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
产品设计应该找到内核,小步快迭代,而不是憋大招。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不断优化、小范围试错。
迭代中,核心功能最重要,产品的核心功能点有效比什么都重要,基于核心功能附加的其他功能点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一步步来。
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讲说的是穿越生死线的几个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在讲领导能力。当我们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依靠的不是管理能力,而是领导力。领导力的核心,是甄别关键任务,然后动员大家穿越生死。
在这个集机会、资本、野心、人才云集的今天,几乎每一块蓝海,都会转瞬变为红海,我们总有一天会面临生死。
作为一个还没出校园的大学生,我曾经只是单纯想着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听过梁宁老师的课,我觉得一个人必须具备领导力,不是说非要去领导别人,带领大家穿越生死,而是至少要看得到生死线,有危机意识。不管做人还是做产品,在关键时刻,要能够放下心中的恐惧,在重要的点上全力以赴。
04|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
战略存在层
我们通过这个产品要得到什么?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能力圈层
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资源结构层
角色框架层
感知层
用户体验地图
1.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
2.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3.服务触点
4.用户使用路径
5.用户情绪曲线
用户研究,重要的不是零散地收集数据,拿数据证明自己的对错,而是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服务设计蓝图
服务蓝图要做到一眼、一条路、三个点
一眼: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一条路:产品要有清晰的目标,让用户能够知道如何使用服务
三个点:峰值、终值和忍耐底线
服务设计蓝图核心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配置资源,在关节点上安排角色,保证整体服务路径不崩溃,尽量不要压到用户的忍耐底线。然后尽量集中资源,打造体验的峰值,最后再做一个体验终值的美好小尾巴。
上瘾机制:用户激励系统
激励就是完成预定动作,给用户满足,并且让用户清楚,完成预定动作,就能够得到满足,是一种确定性。
激励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这两种激励需要交替进行。
重点在于降低门槛,给用户成就感。
名字与口碑
名字是主观的,它有情感温度,有文化偏见,有文化资产。判断一个名字是不是有力,在于能在对方心中召唤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口碑就是把事情做过头。只有超预期把事情做过头,用户才会有深刻印象,才会有口碑转化的动力,从满意变成推荐。
05|创新模式
用户价值公式
产品经理是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新公司要找到蓝海市场,寻找没有大佬、用户体验为零的增量市场。
跨界创新
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要素,它可能已经产生并成熟了,只是它正在另外的某个领域被使用着。就是这个已经存在的未来,它会不会撞到你眼睛里,让你动心起念。这就是灵感的瞬间。
三级火箭
商业模式的三级火箭:
第一级,搭建高频头部流量
第二级,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颠覆式创新
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市场价值网,而非管理者;真正主导企业发展进程的是机构以外的力量,而非机构内部的管理者。
价值网里至少有三个角色:客户,对手,投资人。
06|产品世界观
通过这一讲,可以系统的回顾之前的内容。用户画像、整体流程、痛点和痒点等等都是套路、学习招数,也是我现在需要具体去学习的内容,属于中观套路。当我们建立起了微观体感,就可以成为高手。然而打大仗靠的是宏观能力,像是前面课程中讲到的,似乎离我们很远的点线面体和创新模式。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了中观、微观和宏观,就是大神一样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