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衣裳
那遥远的梦想
犹如天上的月光
幽幽,清冷
遥不可及的美丽念想
在童年的小心思里
有萌芽,有肥沃的土壤
却仅仅是一闪而过的美好愿望
枯萎在干涸念想的必然过往
因为,沒有足够的空气
和温暖的阳光
童年里,没有新衣裳
男孩子倒也并不怎么想
勤劳动能抵寒凉
摸爬滚打新装不如旧衣裳
那时候,衣服没有现成装
买了洋布去裁缝店量身定做
那时候的裁缝很吃香
哪家嫁女,哪家娶新娘
裁缝的心里比亲戚朋友更敞亮
因为,只有将要新婚的姑娘
才会添几件新衣裳
记忆中,第一件新衣裳
是上了高中后的那件棉袄
那一年,住校
寄宿的生活,艰苦又紧张
缺衣少食,营养不良
身体敏感易受凉
常被老师召唤家长
要求领回治愈后再上学堂
惹得我那哥哥学校医院来回忙
妈妈和姐姐商量
亲手缝制了新衣裳
让我抵御夜自习的寒凉
棉袄,伴我度过了三年苦寒时光
今生难忘
说起新衣裳,心里总是酸酸的。那是当年多少小朋友心中的梦。多少期盼、多少失落的眼神,凝成记忆,沉淀在希冀的曾经。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就沒有穿过新衣裳。
那年代,物资紧张,吃穿用的主要物资都是凭票供给。油呀、粮呀、布呀,没有票都是买不到的。身上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沒有补丁的衣服就算光鲜的了。
小孩子的衣服一般都是不合身的,要么偏大,要么偏小。为了能穿得久一点,新衣服总是做得又肥又大。随着身体越长越高,穿到后来,上装穿成露脐装,裤子成了七分裤。为了能继续穿,就把衣服的下摆接长,裤子的裤脚管增长一段。
至于鞋子,大家都穿布鞋,还有那种解放鞋,没见过皮鞋。衣服可以加长,鞋子却不能加大,所以,鞋子穿着穿着,脚趾头就会跑出来透透空气、乘乘凉了。
我家兄弟姐妹众多,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我是家里最小的,所以,也就从来沒有新衣服穿,总是穿哥哥姐姐们淘汰下来的。
虽然生活艰苦,但兄弟姐妹多有多的好处。平日里,热热闹闹,大的跟着父母去干活,小的在家煮饭刷锅洗衣服。我和最小的姐姐没有特定的任务。放学后,有时候去挑猪草、羊草,有时候也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乐。童年也是充满了欢乐。
作为男孩子,平时也不太注重穿着,就这样稀里糊涂直到初中毕业。
初中时,先是走读的,为了更好地复习迎考,在老师的建议下,初三开始住校。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离家远,必须得寄宿。
我记得我的外套,样子算学生装,料子是自家织的土布,当地土话叫"老布",现在都见不到这样的布了。
那是一种木制的织布机人工织成的布。织布机并不是家家都有,一般一个生产队里有一两台,哪家有需要可以借着用。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朴实,主人家如果不用,你就一直借用着或者存放着,他也不会来跟你要,如果有第三家要用,他就指点到谁家去找。虽然名义上这是有主人的,实际上就跟公用的差不多。
在农闲的时侯,女人们就织布、纳鞋底,就象歌词里唱的那样"你织布来我浇园"。这样的日子,看起来很浪漫、美好,其实,那时候对女孩子的要求要比男孩子高得多,女孩子得学会纺纱、织布、纳鞋底、做鞋子等等技术活,着实很不容易,男孩子干的是体力活,不要学什么技巧,只要有体力就行。所以,那时候,高大威武、壮实的男人才是最吃香的,而现在"以瘦为美",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那种自家织的土布,纯棉、厚实、粗糙,做外套的话一般染成蓝色,就是纯蓝墨水那种颜色。那个布做的衣服不象洋布那么光鲜。
住校的生活,伙食定时定量,吃不饱也吃不好。营养不良,身体透支,造成失眠多梦,小病不断,特别畏寒怕冷。
长江下游地区,夏天的梅雨、冬天的寒,是一年中两个十分难熬的时节。冬天那个冷,入骨入髓。为了御寒,妈妈亲手做了这件棉袄,这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件全新的衣服。草绿色的面料,深蓝色的衬里,领子特意做成学生装的样子,可以外穿。
它见证了我整个高中阶段的生活和学习,陪伴我度过了三年艰苦时光。如今,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味当年,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