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一个人的改变是可以看得见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和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但读书是一个自己自愿和爱好的行为,是无法通过外在的力量去强迫的。
如果自己不喜欢读书那么他就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烦闷的事情,喜欢读书的人他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无时无刻地想着要读书。
读书读的是什么?是背诵里面的知识还是把里面的知识套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其实都不是,我们其实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纠结对我们有什么用处,能说出它有什么用的说明读书还不够充分。
有些人读了很多的书,但一面对现实时感觉自己读的那些书好像都用不到,所以才会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们不会读书。
很多的人会质疑自己读书无用的原因是读了很多的书但是能记住的好像并不多,最后感觉自己没读过一样,甚至有人会以此为借口放弃读书。
读书抱着要把书里的知识都要记住的人说明他们读书的目的是很强烈的,他们可能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读书,而是想通过读书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想要变现的目的。
为了某种目的而读书的人其实是很难读到书中的精髓的,这样读再多的书也只是给自己多一些认识而已,并没有获得多少的智慧。
读书不是学习也不是复制,而是抛砖引玉,抱着学习的目的肯定也会学到很多的知识,但知识仅仅只是知识而已,并没有融入到自己的心骨里。
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读书人读到最后大家都成了一样的人,包括思想和行为都如出一辙,读书读到自己没有了个性,也没有了特点何思想。
这种是属于以学习为目的的读书,大家都学习同样的知识,肯定也会有同样的价值观和同样的思维。
这样的读书到底是给自己带来了好处还是给自己制造了弊端,这个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或者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我们个人的读书经验觉得读书的效果就是抛砖引玉,好比我们困惑在一间房子里,我们就觉得房子里的一切就是整个世界,所以我们也就无法想象房子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也就只能永远地呆在这间房子里,那读书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读书就好比有人给我们这间房子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了原来外面还有一个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读书就是多给自己开窗看世界的过程,书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只有一个视角的我们看到的世界永远也只有一个视角的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显得很片面的,是很难看到世界的真相。
只有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辅助自己才能看到一个更加客观的世界,这样我们离世界的真相也就不远了。
读书是让书里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让它成为一种本能,而不是一种记忆,我们无需刻意地要记住书里的那些知识,因为会读书的人每读一本书它都会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本能。
这也就是读书对我们的改变,因为它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里,所以我们很难说出自己读了很多的书对自己有哪些具体的改变。
如果读书仅仅只是记住了里面的知识,那读得再多对自己也很难有什么改变,读书读到最后是要忘记那些书里的知识这样读的书才算读书。
当一个人读过的书都变成了自己的一种本能的时候它也就不再迷茫。
一个人打开了自己的慧眼之后才能看清眼前的路,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走,往哪里走。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要获得智慧,有了智慧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顺畅。
一个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智慧越多我们就会越接近一个客观的世界,看到的世界也就自然与别人不一样。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智慧与智慧之间的差距,拥有不同的智慧就会认知不同的世界,我们思维的局限就是自己智慧的局限,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认知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
读书是让它成为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记在脑子里,更不不是我们面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才从脑子里搜索相对应的知识去应对,而是它已经形成了我们的本能融入到了我们的身体里。
腹中有书,脚下才有路。
无路可走的人说明是自己腹中空空,所以才会不知所措,不知所起,亦不知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