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周的陪伴,关键词是:工具的运用,看见孩子的焦虑,阅读专业书籍。感受是小小的焦虑,小小的着急,但总体还是平和,淡定。
画面一
本周开始,为方面接送孩子,我帮阿姨的手机下载了小天才手表客户端,把他们拉入群聊。小天才手表是4月份他们爸爸买的,但我一直放着没有给,一直在思考把手表给到孩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其他家长及孩子对电话手表的运用心得及体会。在平时跟孩子的聊天中也在设置使用的框架,什么时候可以用,怎样用,如何调整及改进。我的思考结果是: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很快他们就会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进去昂首挺胸的跨入5G新世界,他们的未来是我们目前的认知无法预测的。我们这一代是移民。时代的趋势使得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你迟早必须进入这个互联网世界,去用好手上的工具,工具是客观的,取决于你如何去用。还是把电话手表交给孩子,开通了电话卡。使用了一个多月,我设置了上课禁用时间,设定了日程安排。孩子也会及时使用电话跟家人链接,会使用手表查阅知识点,使用手表拍照,测定每天的运动量,回到家之后就充电,并没有出现之前担心的沉迷其中的情况。在阿姨接送上,也可以及时通过电话手表跟孩子联系。以后的使用情况,还是需要不断的观察及调整。
画面二
开学前三天,大b每天回家都在埋头完成语文老师交代的写字作业,非常的专注,看到孩子写字,觉得确实教育是非常需要耐心的一件事,需要漫长的岁月,一点一滴的积累。晚上他还居然失眠了,一直到23:30还看到他在练握笔操,看得出来,从幼儿园学生到小学生的身份转化,他还是有焦虑的情绪的。他跟小b不一样,很多想法和感受不一定能够表达出来。问小b有无作业,他说没有。我打开作业登记本,老师写了满满一页,语数英都有,他说他看不懂字,所以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后来花了40分钟陪同他把作业搞定,总体还是可以的,《日有所诵》很熟悉了,英语歌也会唱了,数学也搞得清楚多少的问题,估计还是跟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有关系。大人跟孩子的区别在于,不是凡事要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还从小养成独立思考和作出小决定的习惯,养育孩子不是养育一条小狗,不是听话就可以。不要单纯为了让他听话,或者为了让他可控就威胁他。很多时候,只要跟孩子安全没有关系,还是可以考虑孩子的想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尝试。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最容易体现在学习上,他们以为是为了父母在学习。
画面三
近期,陆续阅读一些亲子教育书籍。看了赵石屏写的《孩子要上一年级》印象深刻的一是了解了慢教育的概念,就是用不着急的,温和的,始终鼓励的方式教育。人的大脑前额叶是身体发育最晚的部分,一直到三十多岁才会发育完成。负责综合,判断和决策,所以人的心智真正成熟要到三十岁左右。二是从孩子的发育特点看,现在是半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男孩比女孩需要的时间更长,大多数男孩在二年级之内才能完成这个阶段。上学刚刚开始,最主要是先适应,然后才谈得上提高,适应比分数重要。三是喜欢上学的孩子天生会自带学习动力,喜欢上学才能学好。他们需要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家长的奖励等。阅读了大b的班主任推荐的书本《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印象深刻的是一是打动我的一句话:心中有目标,脑中有理论,手中有资源,脚下有路线。心中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大概的学习目标,既有长远的,也有近期的。脑中知道英语学习的规律,知道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手中有资源就是需要花点心思了解有哪些英语学习的资源,主要是网络上的资源。脚下有路线,是知道了怎样去走这样一条学习之路;二是了解了二语习得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大量的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的学会一种语言。比如我们每个人学习母语的能力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过程,并没有经过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习得。无意识的输入成果要大于有意识的学习。听说读写的顺序不容颠覆,要遵循i+1的可理解性输入原则,同时语言的输入要大量,有意义和可理解。要尊重孩子有6个月到1年的沉默期。更加要珍惜语音关键期。尤其是儿童期有着母语迁移较少的优势。三是更加从理论层面认识到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意义。包括学习一门外语会使得人站高一线看待自己的母语,看待自己的文化,有利于批判思维的形成,从而使得母语的表达更加准备,更具逻辑性。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大部分的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英语是科研用语,95%的论文都是用英语写的。在欧洲很多孩子都是双语者。看书的结论就是:让孩子多听,多读原版材料,课外再坚持上外教课,与母语人士练习对话,就可以试图让孩子走二语习得之路。目标是阅读方面,与美国孩子保持同步;口语输出和写作水平方面,稍落后于美国孩子。
关于孩子教育,很可能我们付出了很多都是没有作用的。但如果这个阶段不付出,错过了,以后想起,我们还是会留下遗憾。知道和做到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于我,还是先大概了解教育理论才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