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是夏天的标志,因了它,夏天才如此妖饶吧。赞美荷花的诗文可谓众矣,但最著名的,莫过于《爱莲说》了吧,今天和大家一起再来赏读。
1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 (1017~1073), 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南宋的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皆曾从之学。
这篇散文短小,大意为: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之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却只喜爱莲花的品性——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从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2
我曾到过周敦颐的故居。门外的青石碑上,刻着莲花的图案和对莲花的至评,门前的水塘里,开满了荷花,似乎还在诉说着千年前的往事。是啊,人生百年只是过客,而文字却能不朽。
《爱莲说》表面是写花,实际是写人,菊花、莲花、牡丹,代表的是社会上的三类人。
菊花代表的是隐士,因陶渊明而出名。陶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了隐居生活的恬淡和闲适,但其实,陶渊明因政局动荡而辞官后,并非真的能安心做个农夫,他只是以此自适,在田园风光里寻求内心的平静而已。
陶渊明之后,爱菊花的人还是很多的,并不是“鲜有闻”。写菊花诗的人也很多,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黄巢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等等,都是咏菊的名诗,不过这些人虽然爱菊,却并未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乡野,所以,真正“鲜有闻”的,是因爱菊而当隐士的人。
而莲则有圣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几乎已经成为莲的定评,不仅是周敦颐自己的座右铭,更成为多少志士仁人做人的准则。
牡丹代表富贵,世人之爱牡丹,就是爱功名利禄,爱牡丹的人,大概就是那些汲汲于富贵的人吧,这样的人,任何时候,都是社会上的大多数啊。
需要指出的是,追求富贵功名并没有错,孔子并不认为读书人就应该贫穷。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说,如果可以求得富贵,哪怕是为人赶马车我也愿意,如果得不到,我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孔子反对的是为了功名而忘记“义”的行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求取富贵,是他所不取的。在这里,周敦颐认为牡丹所代表的,就是那些汲汲于富贵的人,这才是他不取牡丹的原因。
3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清明,读书人就要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则隐退藏身。菊的隐逸,正是如此,能够不从俗流,不与无道的当权者合作。
这其实已经难能可贵。可是,在周敦颐看来,仅仅不合作是不够的,逃避终究还是消极的做法,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像莲一样,即使社会环境不好,也能够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正直的节操,像莲亭亭玉立于荷塘一样,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所以,作者才会感叹:“同予者何人?”
千百年来,人们读《爱莲说》,眼前似乎展现出一幅幅出水芙蓉图,它们亭亭玉立,散发着清香,这些花又似乎幻化为许多高洁士人的面孔,供后人缅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振聋发聩的召唤,是否震动了你的心弦?
六祖坛经说:文字像是手指,指出真理的所在,但一般人只看到手指,却没有看到手指指向的真理。读《爱莲说》时,你有体会到内中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