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水上和陆上,有许多鲜艳可爱的花值得人喜爱。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作者唯独喜欢出自淤泥却不被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的莲,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得很远,非常清淡,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观赏它,但不可以上前玩弄。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深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深爱莲花的人,还有像自己一样的吗?喜爱牡丹的,人数自然很多了!
《爱莲说》从“出淤泥而不染”起,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虽然出自淤泥,却依旧那样纯洁,不被环境污染。这不只是在描写莲,也是在描写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追求洁身自好的作者。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历史上著名隐士,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独爱菊”体现出了陶渊明的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但这种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作者想要的。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人民非常喜欢象征富贵的牡丹,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人,对牡丹更是宠爱有加。整个朝代一天天走向繁荣,变得富贵起来,在最繁盛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更是非常舒适。但这种“人云亦云”,与他人同流合污的生活也不是作者想要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唯独喜爱那生长于淤泥中却不被污染,被清水洗刷但并不妖艳的莲。莲,那样笔直,不会横生枝节,那样规矩,那样芳香,不是浓郁的香味,而是淡淡的、沁人心脾的清香。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欣赏它,但不可以把它放在手中把玩。
作者不希望成为隐者,不希望成为世俗的牺牲品,而是想成为莲一样的人:在尘世中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不与世隔绝,过上隐姓埋名的隐居生活;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而是要在世俗中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完成自己的抱负,流芳百世。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生活。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隐者,与世无争,保持着自己的高洁。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是名门望族,是妖艳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是高尚者,既不逃避世俗,也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作者笔下的菊花似乎在逃避世俗;牡丹则以富贵媚人;唯独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属百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世上真正的隐者少之又少,真正有德之人更是稀有,但腰缠万贯的富贵之门中,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与我共同去根治当下社会顽疾呢?
作者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变得麻木,有共同志向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这篇《爱莲说》通过将莲与菊、牡丹对比,体现出了作者对莲的爱慕和礼赞,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以及作者的高尚情操。作者与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都是尘世中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