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小诺
1.
动画短片《Alike》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父亲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孩子对树下的一位小提琴演奏者充满兴趣,并随性得模仿起拉小提琴的样子。
这时,父亲果断阻止,强行把孩子送进工厂学校里,不希望孩子有个性,只要他甘愿行走在流水线上。
当有一天父亲真正理解了孩子,看见了他的兴趣和梦想,又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父亲亲自给孩子优雅得拉起了小提琴,不在乎行人的眼光。孩子被父亲的举动感到惊喜,他两眼放光。
我想,这一刻,孩子才真正看到了父亲对他的接纳和理解。
这一刻,父亲愿意违背世俗标准,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担心自己格格不入遭人非议,只为满足孩子的需求,他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别人。
这一刻,父亲终于为孩子放下了自己的面子,和孩子站在一起,感受孩子的乐趣,看见孩子的内心。
在所有可以描述的父爱母爱的情形中,抛下面子需要更大的勇气,这比物质消费,亲情陪伴更难能可贵,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可以做到不差钱,但是面子这东西比金钱高贵。
在育儿过程中,其他东西可以是身外之物,不差钱,不差时间,唯有面子是权威的存在,抛不了。
面子是一种美好的面具,父母戴上它,可以成为别人眼里的优秀父母,不担心自己不合群,不担心自己被指责。
丢掉面子可能会成为父母的羞辱,比自己犯的错误更加不可饶恕。
但是,大多数父母不会去想如何纠正自我,反过来开始教训自己的孩子。
2.
感动中国人物杨乃斌的母亲在发现儿子先天性失聪时,不仅给孩子配了助听器,还毅然选择跟孩子一起上学,跟他多交流,陪他练发音。
她到处求学校同意她和孩子一起上学,这家不同意求那家。孩子如愿上学,二十多年来她是孩子唯一的同桌。
她为了孩子能够和小朋友多交流,自己主动与别人搭讪,她因为自己听不懂英语,在课堂上流泪痛哭。
那时候,她不嫌弃自己是个聋哑孩子的母亲,不怕别人的嘲笑和鄙夷,只是一颗心扑在孩子身上,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孩子变的优秀。
看到她的故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让父母花钱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父母抹开自己的面子,抑或是尊严,去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实现。
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有积极的悲观主义精神,敢于面对生活的遭遇,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全心的去爱护自己的孩子,接纳他,包容他,帮助他。
父母还需要有耐心,有信心,不把孩子的不好当做负担和累赘,放下面子,发现孩子的其他的闪光点。
当年李亚鹏公布自己的女儿先天性唇腭裂后,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他对女儿说,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
如今的杨乃斌顺利大学毕业,服务残疾人群体,他没有自卑,没有落后,他对母亲充满感恩,他知道是当年母亲放下了自己的面子,撑起了他的尊严。
当母亲放下面子,陪他一起走过,他得到的是灵魂的饱满,人格的完善。这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成功。
3.
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上学时不服老师的批评而退学,父亲没有对他大发雷霆,没有架着他去找老师赔礼道歉,随即选择在家自己教他读书。
郑渊洁说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发过脾气,甚至连一句大声的话都没说过,只是默默得支持着他,在深夜偷偷给他在钢笔里注满墨水。
当《朗读者》的舞台中央他和父亲饱含深情得朗读自己的作品《父与子》,朗诵结束后父子俩再次亲情相拥,真情流露,毫无违和感,满屏都是感动。
如果当年父亲随了世俗标准,把这个顽劣的孩子强行送回学校,今天缺少的不只是一位优秀的儿童作家,还有孩子独立向上的完整人格。
他的自由是父亲用自己的包容和理解换来的,敢于放下自己的脸面,发现孩子的独立存在,让孩子做自己。孩子是一头猪就好好做一头猪,虽然自己是一只羊,二者只有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这时候,父母才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喜好,而父母的面子可能成为一道屏障,阻挡了孩子美好的特质。
当父母撤下面子的时候,他才真正把孩子和自己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父母不是孩子的领袖,不是权威,是同伴,孩子也不是父母的代言人,孩子的举动不是衡量父母合格与否的标准。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眼光来怀疑自己,怀疑孩子,大家喜欢遵从的可能并非美好,而是教条,孩子自我坚持的也可以是真相,不是错误。
孩子学习不努力,遭到老师批评,父母感觉自己被打了脸一样,就回头教训孩子,不问真相,不问原因。
孩子不结婚,父母苦口婆心,话里都是为孩子考虑,不承认这一切都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结婚了,你的孩子搞特殊,你怕没脸见人。
为孩子好还是为面子,只需要看父母愿不愿意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听不听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表达尊重,而不是一味的发脾气,下命令。
4.
自己带娃的时候最怕孩子在公众场合犯浑,撒泼打滚,一时间束手无策,还会招来围观,脸面尽失。
可能在家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撒手不管,任凭他浑一会儿,充耳不闻。但是在外面无论如何做不到那么淡定。
稍微忍不住父母就可能当场发飙,轻则一顿乱吼,重则武力伺候。只因为孩子成了一个笑话,让我没面子了。
后来想,我当时那么粗暴似乎已经跟孩子的作为关系不大,那时候我的眼里根本没有孩子,只有我和周围别人的关系,我把自己的羞辱感报复在了孩子身上。
因为我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怕他们说我养育的孩子没教养,害怕被人说自己这个当妈的不称职。
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道具,成了大人处理关系的牺牲品。
有时候,父母感觉丢了面子不高兴,可能孩子没毛病,只是自己犯了错。
第一,父母是胆怯的,没有信心的,自己没有活出自我,也对孩子活出自我存在质疑。
第二,父母是界限不清的,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不好,就像自己的作风出了问题,忍不住自我诋毁。
第三,父母是自私和虚荣的,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则利用孩子来赚取美名,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5.
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父母都是很在意名声的人,小时候上学,同村的一个老师告诉她妈,你家孩子最近上课怎么没精神。她妈感到颜面受损,在家把她批的一无是处。
从小到大,她都是为家里的名声活着,不能让村里人看笑话,不能给家里惹是非。
可是,她却总是不自觉得犯错,大错小错不断,有些错误感觉自己都无法控制,结果就是一次次给家里丢脸。
父母最在意的名声,面子,一次次毁在她手里了。
我说,你可能是活得太没自我了吧,不勇敢,想遵循内心又犹豫不决,容易患得患失,一次次频陷困境,让父母跟着栽跟头。
父母如果只看见面子,看不见孩子,孩子多半不会满足他们所愿。不管他说的如何冠冕堂皇,苦口婆心,孩子从父母那里是感受不到爱的,只有束缚和压抑。
还有《欢乐颂》里的关雎尔,从来在父母面前都是乖乖女的形象,为父母着想,听从妈妈的安排,参加各种相亲,让爹妈脸上有光。
只是突然有一天,她自我觉醒,要为自己好好活一回,选对象违背父母意愿,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别人的意见都是浮云,杀父母一个措手不及。
要知道,孩子的感受是那么准确,那么敏感,他能够很容易得区分出父母是为他,还是为自己。
当孩子无力反抗的时候,他只是被动得罩在父母的面子光环下,百般厌恶,一旦自己有了翅膀,就迫不及待的逃脱。
而父母如果能够从小照顾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会给父母很好的反馈,他活出了自由自在,享受过爱的滋养,拥有过丰盈的生命体验,心智成熟,人格完善,这样的孩子也不会让父母丢脸。
父母为孩子付出过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如果一味想通过孩子给自己加分,赚足面子,很遗憾,最后可能最先撕掉你面子的正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