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张图刷爆朋友圈。大家都觉得,砍柴的和放羊的不在同一个频道,不在同一个平台,更不在同一个世界。砍柴的家伙和放羊的聊天,纯属高攀,无效社交,毫无必要。可是仔细一想,问题来了:
一、砍柴的只和砍柴的聊天,他的世界永远只有“柴”!
井底之蛙是怎么来的?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里的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砍柴的人,只和砍柴的人聊天,无异于井底之蛙。学习如此,何来求异?科技如此,何来创新?行业如此,何来跨界?社会如此,何来突破?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是无效社交;而事实上,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也是一个突破自我局限的机会。
二、砍柴的只和砍柴的聊天,大家的世界只有“柴”!
如果说,上述砍柴的还只是个人的局限,那么一群砍柴的都只和砍柴的聊天,那就可怕了。一群井底之蛙,是什么后果?
对于某一个行业来说,就很有可能形成与世隔绝的行业怪圈,发展缓慢,目光呆滞,迟早面临淘汰的危险。同样,对于一个国家,亦是如此。清朝末期,闭关锁国,还自称是上朝天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强大的国度,一群人关起门来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娱自乐,自高自大,最终结果是什么?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开了国门,在强大的“外夷”面前,窘迫得一塌糊涂,挨打得稀里哗啦。
历史上血与火的教训,其深刻与沉痛难道还不够吗?因此,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还是要多一些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这样,不至于一群人都是井底之蛙,最后怎么稀里糊涂被灭了都不知道。
三、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他的世界会多一条路。
常听人说,“功夫在诗外”。此话不假。很多时候,卓越的成就往往要借助于其他领域的启发,这就好比是砍柴的要从放羊的哪儿得到难得的指点一样。就拿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来说。他不管旅行到哪里,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放羊的,羊儿可以吃饱;而砍柴的,他的世界会多一只“羊”。这只“羊”也许不能马上换钱,却可以在他需要的时候,变成一条路,一片视野,一种智慧。这样的好处又岂止是多砍点柴呢?
我想,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得失不在一时间,关键在于怎么聊,聊完之后怎么想,又怎么做。跨界聊天没有错,错的是你不会聊天,你更不会从聊天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