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正如鱼对于其终生都生活其中的水又能了解多少呢”。正是因为我们很难了解自己,当我们没能遇到一个好的领路人或天赋的发掘者,我们多半都如水里的鱼,终其一生都茫然无措,只是在拼命地活着---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地活着。
但是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呢?既然是更好,就不会有尽头,因为不管你现在过得多么优越,前方总有更好的生活在向你招手。于是,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人们在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疲于奔命,经受压力和矛盾的考验,不管多苦多累,他们都会这样说,现在苦一点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可是越往前,越发现压力重重。所以苦和累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抱怨或积抑充盈内心,快乐反而成为了一种奢侈。
我并没有要批判这种生活的意思,因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潮流总在不断地把我们推向前去,深陷压力和苦累是一种不自觉地选择,工作需要,生活压力,感情或亲情等等要素,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种现实的合理解释或借口。但是,这看似合理的解释或借口真是如此吗?反观另外一批付出同样或更多汗水和血泪的人,他们是时代的精英,社会和潮流的引导者,苦和累对于他们,虽然也是生活的常态,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满足和快乐,怨懑和抑郁反而难觅其踪。
或许有人要反驳我,精英毕竟是少数,他们和普通人不同,不能以他们的付出和成就作为一般人的参考。但是请注意我的用词,我说的是精英,不是天才或天赋异禀的人。精英在成为精英前,他们也是普通人,这就有可比性。在这里,现实的结果无足轻重,而我要讨论的是,为什么有的普通人可以升级为精英,有的却不能。
人之所有为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因为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自觉性让人知道他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创造性则让人有能力将现有的条件为其所用,或利用或改造,使之想要的东西变成现实。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人人都拥有的属性,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精英的可能。但是自觉性常常受懒惰的制约,人一旦接受懒惰的控制,自觉便会稀释甚至消散,想要的东西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会变得模糊。不幸地是,创造性还先天性地有程度的深浅;但是值得可宽慰的是,这种程度的深浅会根据后天的努力而发生转化。当创造性和后天的努力趋于平衡时,也就是转化发生正作用的时候,普通人即向精英靠拢。于是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公式:
普通人+自觉性+创造性x-懒惰+后天的努力y=精英,其中x,y是一对变量,且关系趋于平衡。
我想,这大致可以解释普通人如何成长为精英的过程。但是别忘了,精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有具体到某个领域或某种技能,精英的概念才有其真正的现实意义,比如篮球精英,编程精英,理财精英,业务精英,主持精英,歌唱精英等。转化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源料和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进行筛选和再选择,而一旦选择有了结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会有结果,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重复这个过程),就是后天坚持努力的事了。我们可以把这个筛选的过程形容为天赋的发现之旅。每个人都有一种最适合其本人的天赋,这种天赋可能是先天遗传的,也可能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但不管出于何种情况,每个人都会找到这样一种天赋,既能反映他的能力,也能表达他的个性,且使其发自内心去喜爱的。回到前面转化概念的解释,养料就是指天赋,动力就是内心意欲展现这种天赋而表现出来的喜爱感和表现欲。而一旦这种天赋得到展现,因之而产生的喜爱感和表现欲也将得到巩固和加强,进而促使本人向这种天赋的更深层次进行挖掘。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没能筛选出这种天赋,或筛选出了却没有得到展现的机会,更有甚者筛选出了也得到了展现的机会,却因为内心的自满或其他事物的诱惑而停止了对天赋的挖掘,最终“泯然众人矣”,令人扼腕!
精英固然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头衔,却不是少数人才配拥有的权利。当一个人在为生活而奔走呼号的时候,不应该抱怨现实的压力和苦累,他应该回头去想一想,他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坚持到底了吗?他是否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兴趣爱好和爱人?累,往往不是身体的疲劳,而是因为内心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压力也不都是现实问题,也可能是内心的排斥和反感。当我们习惯了找借口,恰恰是懒惰发挥作用的体现:受到懒惰的支配,自觉得不到伸张,创造因而受挫。对于一个一开始就没有了具体追求的目标,没有为之努力的坚定信念,受生活的掣肘自然也就好理解了。反过来,一个有具体的追求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坚持努力的人,挫折和压力不过是能力展现的机会,是提升自己的声明,快乐当然为其生活开道了。
人人自有其天赋,不要扼杀了你的天赋。如果你现在正在做一件你喜爱的事(不管多晚),坚持下去吧,不要受懒惰的支配,也不要受外界的干涉,倾听自己的内心,努力一定会帮你收获希望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