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七绝《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传世佳作,开篇第一句,作者用寥寥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千里江南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好似听到黄莺在欢乐地歌唱,看到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在傍水的村庄中、在依山的城郭里,遥见几座酒肆、几家酒店,醒目的酒旗随风而动,让人好似能够感受到一缕酒香,正随这舞动酒旗,悠悠而来。
诗句中借用“酒旗”一词,将人们的视野,由广阔的远景拉倒了近前,也让人们的想象,由自然美景,落到了人情世故。
酒旗常常是骚人墨客绘景述事、抒情言志的媒介。除了《江南春》,宋代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沽酒,山那畔,别有人家。”也借飘动着的酒旗给人们描绘出了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好画图和意境。
其实,诗句中的“酒旗”原是官方的政令、标识、信义之义,是“王”者所用。后来渐渐变成了经营者的标识与号召。酒市悬旗的目的,是为招徕顾客。其作为一种标识,一般又可以称为“表”,如《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
酒旗的名称很多,以其质地而言,因多系缝布制成,又称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帘、酒幔、幌子等;以其用途而言,又可称为酒标、酒榜、酒招、帘招、招子、望子等;旗布一般为白或青色,但酒旗用料不限于青、白两色,故又有青旗、素帘、翠帘、彩帜等之称,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酒肆行》中,就描写了京师长安酒肆及豪华大酒楼拔地而起,彩色酒旗在春风中招展的繁华景象。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四方称赏名已高,五陵车马无近远。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主人无厌且专利,百斛须臾一壶费。初醲后薄为大偷,饮者知名不知味。深门潜酝客来稀,终岁醇醲味不移。长安酒徒空扰扰,路傍过去那得知。”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如《清明上河图》名画中的诸多酒店便在酒旗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又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帜”即悬挂酒旗。
酒旗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太白遗风”等。有的借重酒的名声作专利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当时宫廷御酿。有的酒旗标明经营方式,如《歧路灯》里的开封“西蓬壶馆”木牌坊上书“包办酒席”;更多的酒旗极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云:杏花村内酒旗飞,上写着“开坛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
酒旗在古时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让酒旗随风飘展,招徕顾客。除此之外,酒旗还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望子”即为“酒旗”。有的店家是晚上营业,如刘禹锡《堤上行》诗里提到一酒家“日晚出帘招客饮”;一般都是白天营业,傍晚落旗,如宋道潜《秋江》诗:“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在《水浒》中,曾讲述好汉武松乘醉以“五环步,鸳鸯脚”踢翻蒋门神的精彩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也有关于酒旗的描述,且看书中说道:“武松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持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现如今,那“两把销金旗”渐渐变成了风吹不动的木、竹或金属等制的楹联,至于酒旗则为光彩夺目的各种闪光金属或霓虹灯等现代化招牌所取代。那种帘望高悬,随风飘扬的诗情画意,多是电视屏幕中历史文化场景的臆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