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弘丹老师的《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我推荐这6本书》一文,顺次打开她的《关于写作的各种困惑,答案都在这本书里|〈成为作家〉》。
现在没有时间读《成为作家》这本书,就先读弘丹的读书笔记吧,这也是和我的读书习惯相吻合的。我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后面会讲。当然也是看到弘丹的笔记做得好,以后可能找来原书读。
关于“如何毫不费劲地写作”?弘丹说作者介绍的方法是对她帮助最大的。这个方法就是,比习惯的起床时间早起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并立即开始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我曾尝试过直接写,硬写,都不可行。我的方法是“触发”,所谓“触发”,是在阅读过程中,一个字、一句话、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触动了我的生活积累,有话要说,我就会停下阅读,进入写作状态,写下这或长或短的“感与想”。就像现在,我读弘丹读《成为作家》的读书笔记,有感想,就立刻写下来。这儿的“阅读”是广义的阅读,不仅指读书。包括读山川江河,读自然,包括读社会百态,读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
比如,我听家里人讲了朋友的故事就写了小说《大李》,好与不好,另说,反正通过这种方式,我才能、就能写出东西来。不好,我可以修改,可以想办法提高。
补记:写完上面的文字,接着往下读又看到了弘丹老师推介《文心》的文字,看到里面关于“触发”的理解。不管上面写的好与不好,都不改了。
关于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
弘丹的理解跟作者一样这是个自信心的问题,是为了梦想义无反顾奋斗的问题。
我认为,写作,最基本的写作,应该是和吃喝拉撒睡一样,是每个中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拥有的能力。这其实不是我的观点,是叶圣陶,夏丏尊等先生的观点。所以,这根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是,想要成为作家,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行的了。那就需要天赋和努力了。所以是不是应该把这件事分开来讲,只有分开讲,才能讲清楚。第一层次,基本的文字表达,人人可为(也最起码有初中文化)。第二层次,成为作家,就不一定了。就像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吃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都愿意成为,都可以成为美食家一样。
笔记中接下来就提到了作家有其特殊的气质。这就不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并且有可能是这样的,当一个原来特别想成为作家的人仅仅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明确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或者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自己仅仅是喜欢读作品而已。作为一个读者,也挺好!
关于作品的修改,原文作者说“等一段时间再修改”,这样可以“发现自己的天赋”。弘丹也做了详细的解读,我觉着讲的极好,会认真学习。
这一部分还有感触的是“给老师的一个提醒”。我做过高中语文老师,当时带三个班,二百多人。隔周一堂作文课,自己全部批改,不可能。我当时也尝试让学生互改,效果也不好。还是好的仍然好,差的没什么进步。作文好的,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看书比较多学生。现在想,说白了,写作从根本上说,完全是“一个人的战斗”。
关于像作家一样阅读部分,讲的极好,我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也要变欣赏式为批评式。也要学着读两遍,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学习作者如何处理你不会处理的素材,学习把握作品的节奏(音乐中讲节奏,田蕴章先生也讲书法中的节奏,收获良多)。学习自己觉着值得尝试的作者的风格和喜欢常用的词。
学习寻找新的写作素材,学习作者说的用新眼光打量周围的世界。经过很多年的尝试,我正在实践汤吉夫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汤吉夫说体验生活,主要是对人的体验。要注重观察人物形象,琢磨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思想感情,考察人物历史,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时令、节气、生产工序、劳动过程中去。我以前就是这样本末倒置,吭哧吭哧的做了不少笔记,最后一点作用都没有。
这个问题,汤先生后来总结的更为清晰,认真研究生活,认真研究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把文学引向丰富的、隐秘的、复杂的人性,却是一切优秀文学的起始之点。
而莫言说的更直白,“直奔人物而去”。
“一部作品写出来多好取决于你和你的生活”,十分中肯。还是那句话,写作是真正的一个人的战斗!很多行当都可以祖传,作家不能。
弘丹这种自问自答式读书笔记做法,也要学习。
我没有也不可能把读书笔记全摘录下来,只是选择里面自己有感触的点拿来谈,如果喜欢我说的,很多还需要去读弘丹老师的《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我推荐这6本书》。值得每一个喜欢写作者学习。
其实,我们都是在选择性阅读,我的零星想法是在读了沈从文,叶圣陶,夏丏尊,莫言,梁衡,孙犁,汤吉夫等等先生的文字,结合自己的实践,才逐渐形成的。如何写作,“前人之述备矣”,根本不需要我多说,但是大狗叫,小狗也想叫,谁让咱喜欢读,喜欢写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