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时间是无法被管理的,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
一、为什么陷入懒惰又勤奋的矛盾中
许多学生问: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及物动词是什么?而不是自己去查字典,肯定是因为懒惰,去查了查不到,然后就放弃继续查,而不去换个字典重新查,更别说换个工具,还是懒惰。但这些学生又很勤奋,每天一大早来学习,较于一般人在家打游戏勤奋很多。
笑来老师作文课上喜欢讲思维方法,认为思考方式才是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才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甚至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只有会思考了,才能不变应万变,足以应对考试各种题型。然而有学生问:老师,如果我把你的这本书都背下来,是否会遭受雷同判罚。这完全是不用问的问题,为什么会问出来,这个学生愿意背下185篇,又不可能是懒惰的。
原因:这个简单问题问出的原因: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这确是冷冰冰的现实。
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我认为除了时间的压力外,更重要是在于:行动上勤劳,思维上懒惰,只是无效的努力或者苦哈哈的坚持,勤奋我们需要有思考的勤奋,否则就会陷入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圈中。
二、心智的力量
1、 这个方法是否有用。
基础逻辑:我说出来肯定我认为有用的,你自己有没用,得你去试试才知道是不是真的
有用、真的有道理。你怎么还在浪费时间想这样没用的问题呢?要是你早就开始实践的话,现在不就能知道那方法是否真的有用了么?
为什么会这样,思考问问题人的逻辑:我觉得你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但我不是很确定。问题在于,如果我决定使用你的方法的话,那么就好像是投资一样,是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的这个选择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你的方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如果答案不是确定的,我才不会采取行动呢。
可是问题是:我说了有用,是否愿意相信、愿意去做取决于你。所以改变自己的心智和想法才是基础。
2、 类比是否要学习
拒绝学习的人关注;我知道我现在要学习、要努力,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学习也好,努力也罢,就好像是投资一样,都是要投入时间、精力。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学习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没有用的东西我才不会去学呢!
接受学习的人则会思考:就是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才去选择去努力学习。交叉学科的相互作用,综合竞争能力会是竞争力的很重要的标识。而且如有一天会突然有的收获,你会发现可能是许多年所学到的,这种意外的收获,反倒促进你去学习。
3、类比到自己的学习
学习时间管理、思维导图开始的时候只是碎片化的学习,并没有特别的目的性,进入以后,我再慢慢去寻找对我自己的意义,甚至与写文章,都对我周报内容完善有意义。
学习笑来老师的课后,我开始习惯性反思,我的思考方式的问题点,别人思考方式的差异,再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可是我期待每一次意外的收获,不问目的的开始,反倒成就现在这个可以容纳自己、容纳别人的状态。
再联想到我身边的人,mf、lj属于心智发展较快的,不会问太多为什么要去学,为什么要理财,然后就开始,坚持,对于学习虽然不能盲目,因为需要聚焦,但是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学的东西并没有坏处的情况下,当下又没有其他冲突安排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开始。我理解或许因为功利性不那么强反倒有意外的收获,如此想想,我总是先开始(只要觉得有道理),再思考的模式也是不无道理的。
[附]
培根说: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