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与自我意识漫谈
——《古老的回声》悦读记之一魏晓青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又是一年。
今天是甲辰年正月初九。
新年第一次动笔,面对《古老的回声》这样一本如此厚重的名家巨著,内心十分忐忑。
初读此书,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和氏璧的故事。
相传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最初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外表十分普通,与随处可见的顽石一般无二。
明珠蒙尘,宝玉石胎,想要获得珍宝、取得真经是需要经历一番智慧与心理的双重考验的。
阅读《古老的回声》,其开端让我也有一点儿类似的无奈感受。
随着阅读的展开,作者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新奇观点,让我如获珠玉,惊喜连连。
摘录:
屈原是一个真正活在由神秘互渗关系建立起来的神话世界中的诗人,是一个真正具有个性意识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人,是一个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的人。
美是人类生活的至高无上的原则。
屈原堪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有着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唯美主义是建立在以美作为内外两个世界的最高原则的倾向上。
《离骚》当中的香草群体是屈原自我精神的象征,是屈原美好心灵的体现。
屈原坚持自己的独立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篇坚决向社会流俗宣战的伟大诗篇。它坚决捍卫着自己的人生权利,而绝不向整个社会意志屈服。
屈原的道德观是以自我与周围世界、与自己的文化环境所建立的神秘互渗关系为基础,感受人的美、人的善和人的真的。
上下的群臣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际遇,两性的男女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幸福。
屈原在整个人类社会上都难以找到真正理解同情自己的人,他感受到的是决然的孤独和悲观,这是对整个人生的悲观,而绝非只是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江南》一诗是写鱼的“无拘无束、悠哉游哉”的情态,是自由的象征。
感受:
作者对《离骚》的解读着重于对屈原自我精神、自我意识的认可与赞美,对《江南》的解读则侧重于对自由的歌颂。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随着我国封建礼乐制度的崩坏,中原大地上百国林立的局面也在逐渐消逝,统一的大帝国雏形将现。
随着国家的疆域越来越辽阔,国家人口的数量越来越众多,合作分工的网络范围的扩大,整个社会必将对网络之内的个人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的必然是,大变革时代对个体生命的要求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尤其是为了方便帝国的管理,我国统治者推行了儒家文化,对全体国民的个性、自我意识摧残甚深。
屈原是楚国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心灵敏感,对外界的种种变化感受丰富而深刻。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把这种种感受诉诸笔端,并在千年之后传达给能与他同频共振的人。
自秦以来,中华大地进入漫长的中央集权制帝国时期,大部分劳动者祖祖辈辈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重复性的劳动,他们没有自由,没有自我意识,这样生存着的生命或许就是人形机器吧!
春江水暖鸭先知。
高敏感、高自尊、自我意识程度高的屈原在趋势之前,就预先感受到了即将来临的大时代对个人自我意识的倾轧和泯灭。
虽然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的上下求索历程,但可悲的是,个体的苦苦挣扎改变不了潮流的趋势,屈原最终只能自沉汨罗江。
自我意识和自由是一组一出现就让人感觉非常美好的词汇。潜意识中,似乎人人都感觉自我意识程度越高就越好,自由程度越高就越好。
但是我们却恰恰忘记了,在最初,有智慧的生命体为了追求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所以创造了团体生活的模式。而团体的生活为了追求更和谐、更高效,会对每个人的自我意识、自由进行一定的规范。
两棵树长在一起,年长日久,他们的枝干都会进行必要的礼让,更何况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团体与团体呢?
纵观历史,由古而今,人类的自我意识程度、自由程度也在随着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但我们往往是在跨越了一个台阶之后,就发现眼前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台阶,所以我们总是感觉自己的“自我意识”、“自由”总是还欠缺一点,这也就是屈原所说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然绝对自我的自我意识、绝对的自由遥不可及,但是在现代社会,通过对个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心理学、哲学、脑科学、关系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不断向适应人性化方面的变革等种种举措,都能帮助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