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号和叹号的悲欢离合(上)
问号和叹号闹翻了!
人们都不相信,经常在一起合作的问号和叹号怎么会突然反目成仇。腾小追尤其不相信,因为他不久前刚刚采访了由问号和叹号两国联合举办的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那个活动专门庆祝问号叹号的组合被正式批准,他们可以正式合作了。
采访中腾小追了解到,问号和叹号组合起来一起工作,已经有好多年了,这种形式也叫复合标点。它们联手合作,能够产生疑中有叹,叹中有疑的效果,表达强烈、复杂的感情。
腾小追收集资料时找到了许多问号和叹号合作的实例,其中不少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比如,大名鼎鼎的剧作家曹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话剧《雷雨》中就这样用过:
他父亲做尽了坏事,他会是个好东西?!
被称作中国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在书中有这样的用法:
这这这这干嘛?!
老舍的《骆驼祥子》里也有这样的句子:
“我招谁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
腾小追和他的同学也经常这么用,在句子末尾点上这两个标点,感觉非常醒目,语气和感情好像一下子就强烈起来。不过老师不太赞成,说平时偶尔用用还行,在考试等正式场合绝对不行,否则就要冒丢分的危险。
老师说,问号叹号组合实际上是个“黑户”,一直没有被正式认可,不具备法律地位。在标点符号的规范和标准当中,从来没有对它们的使用给出明确的规定。严格地说,它们的结合是没有名分的,是不规范的。
这让问号和叹号非常苦恼,它们一直想不通,我们的组合既然有独特的功用,人们也愿意使用,为什么就不能认可我们,给我们应得的位置?
它们奔走呼号,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积极论证问号叹号组合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请求给予它们合法地位,以便能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为人们服务。可是,努力多年也没有结果,它们只能生存在模糊的、不确定的边缘地带。直到2011年,新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颁布,具体规定了问号叹号组合的用法,第一次确立了问号叹号组合的法律地位,问号和叹号多年的愿望才终于实现。
在这个国家标准当中,专门列有一条:
4.3.3.4 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示例1: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示例2: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材?!
终于名正言顺、修成正果了!再也不必偷偷摸摸做二等公民了!问号国和叹号国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活动,庆祝这个标准的发布,庆祝它们的新纪元的到来。
句号国、逗号国、顿号国等其他各国也都赶来参加庆祝活动,向问号和叹号表示祝贺。
腾小追不明白,庆祝活动好像还在眼前,问号和叹号怎么说闹翻就闹翻了。据说,事情的起因在叹号,是叹号不想和问号继续合作,还想废除那个它们梦寐以求、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国家标准的相关条款,真是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腾小追决定,先去叹号国采访。
叹号国的国门设计非常别致,两侧的门柱是两个高高耸立的叹号,好像在以一种热烈、振奋的姿态欢迎人们。
腾小追直接去叹号广场学习《叹号基本法》。
叹号基本法
叹号是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用叹号。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用叹号
走进叹号国的国门,腾小追发现前面有一座高大的雕像,远看就像一个叹号。走近看时,见那雕像是一个身材颀长的人立于圆球之上。雕像的底座上镌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伟大的叹号萧伯纳。下面的文字介绍说: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把政治搬上舞台,剧作语言犀利幽默,有辛辣的讽刺力量,平民看了感叹不已,统治者看了胆颤心惊,因此,人们称他是一个“伟大的叹号”。
想不到,萧伯纳竟然成了叹号国的“形象代言人”!
走在叹号国里,腾小追发现街上立着不少石碑,内容都和感叹有关,有这样几块石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块碑叫“时间之叹”,碑文是: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立于河边,看着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河水,发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二块碑叫“空间之叹”:
庄子在《秋水》中讲过一个故事:秋天河水暴涨,黄河变得很宽阔,黄河之神河伯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他顺流东下,来到渤海边,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水面,感到自己的渺小,望洋兴叹:多么浩渺啊!
还有一块碑叫“时空宇宙之叹”:
初唐诗人陈子昂登楼远眺,吊古伤今,发出了慷慨悲凉的时空宇宙之叹。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由时间到空间再到时空宇宙,人们在面对大自然时常常发出感叹,得到感悟。看到这些辉煌、壮观的著名感叹,腾小追也很感叹。他想,叹号国介绍和强调这些,可能是要突出自己孕育和诞生的光荣历程,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腾小追联系到叹号国有关部门,确定了采访时间。接受采访的是叹号国公共关系部门发言人。
“我采访过你们叹号国和问号国的庆祝活动,真是太隆重太热烈了!”见到这位发言人,腾小追先从不久前的庆祝活动说起。
“是吗?”叹号国这位发言人未置可否,表情略微有些不自然。
“当时人们都为你们高兴,你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合作了。”腾小追话锋一转说道,“可是怎么就出问题了?这是真的吗?”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发言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外交辞令应对。
“我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想起了一句话: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
“是的,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但如果这样看我们,那是不公平的。”
“是吗?据我所知,是你们叹号要终止合作的,是你们想废除那个好不容易得来的条款。”腾小追直指要害。
“是的,你说得没错。”发言人并不回避,“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终止合作吗?我们也不想这样。我们和问号联手努力、共同奋斗,不就是为了今天、为了获得合法的地位吗?但是,当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发现并不像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它不能令我们满意。”
“哪些方面不满意?”
“在新的标准中规定的叹号问号组合方式,我们不能认同。这种组合方式是单边倾斜的,不平衡的。”发言人说得很学术、很费解。
“能说得通俗一点吗?”
“好。在国家标准中,关于叹号问号组合是这样表述的: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正是这条规定确立了叹号问号组合这种复合标点的合法地位,规定了这种组合的具体用法,但也永久固定了叹号和问号之间的排列顺序,就是在问号后加叹号,问号在前叹号在后,叹号永远在问号的后面……”发言人有些激动。
“哦,我明白了!你们叹号是对这种排序有意见,不愿意甘居人后!”腾小追一针见血。
“这不是简单的排序问题,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
“那是什么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叹号和问号组合能够出现的原因。”发言人停下来喝了一口水,从头说起,“有的句子既包含感叹语气又包含疑问语气,人们为了把这种复杂语气准确地传递出来,才把叹号和问号连起来一起使用。但是,一般情况下,感叹语气和疑问语气并不是平分秋色、等量齐观的,而是有所侧重,以某一种语气为主。有的以疑问语气为主,也就是疑中有叹;有的以感叹语气为主,也就是叹中有疑。疑中有叹,把问号放前面,叹号放后面,我们完全接受,没有任何问题;叹中有疑,还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是问号在前叹号在后,就不合适了,它影响了语气的准确传递和表达。”
“哦,你们是这样认为的。这也是你们提议废除那个条款的原因吗?”
“应该说是主要原因。”这位发言人意犹未尽,继续说道,“事实上,在标点符号用法的最新标准公布之前,叹号问号组合的使用还是比较自由的。既有问号在前,也有叹号在前,尽管它们都是不合法的。而新的标准只确认了问号在前叹号在后这种组合形式,不管什么情况,我们叹号永远都要跟在问号后面亦步亦趋,这不仅侵犯了我们叹号的权益,也限制了另一类语气的表达空间。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可总要有先有后,不能都排前面呀!”
“那为什么排后面的就必须是我们?”发言人颇为不平。
采访进行到最后,腾小追问道:“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或者说,你们的要求是什么?叫问号让位,把你们排在前面,把问号排在后面?”
“那倒也不是。我们只是希望有关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语言实践,从而更好地表达和传递复杂的语气。也就是说,标准和规范要有利于语言现实的再现,该谁在前谁就在前,而不应该厚此薄彼搞‘一刀切’。我认为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